今日热词:

猪瘟(HC)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华夏养猪网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所致猪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宁波地区典型的猪瘟已得到控制,但一种由温和型毒株或低毒力毒株引起的非典型猪瘟时有发生。猪瘟18世纪30年代在美国俄亥俄州首次发生,之后广泛传播,目前世界范围包括我国在内有23个国家和地区仍有猪瘟发生。

⒈病原。猪瘟病毒是黄病毒科的瘟病毒属的一员。猪瘟病毒辣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尿及血液中或腐败尸体中能存活2~3天,在冻肉中可存活几个月,在腌肉中能存活80天,78℃的温度下1小时才能致死,日光照射9小时仍不能杀死,冬季寒对病毒没有影响。但病毒对干燥和腐蚀的抵抗力不强,1%~2%的烧碱溶液、5%漂白粉等药液均能杀灭病毒。

⒉流行特点。直接接触是猪瘟病毒传播是一种主要方式。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同样易感。病毒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粪尿和其他分泌物中,易感猪采食了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或吸人含病毒的飞沫和尘埃等,均可感染发病。隐性带毒猪和潜伏期猪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源。另外,饲养员、兽医、授精员可能通过污染的器械及用具也可传播病毒。怀孕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初期不易引起注意,但病毒可以通过子宫感染胎儿导致死胎或弱仔。弱仔在出生的不久即死亡。如先天感染的仔猪生后健康(免疫耐受现象),因其长期带毒而成传染源。

⒊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5~7天,早期症状为厌食、高温、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不愿走动,起立困难。后期多数猪呈典型的摇晃或蹒跚步态,常伴有后肢麻痹,偶尔出现痉挛。腹部、口鼻、耳、腿中部、外阴或包皮等部位可见淤血和出血斑或出血点。急性猪瘟的死亡率很高,多数猪在感染后10~20天内死亡。患亚急性者,症状稍轻,在30天内死亡。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慢性猪瘟常由急性、亚急性转化而来,其症状分为三期:初期厌食、沉郁、体温升高。随后食欲和外观明显改善,体温降至常温或稍高。逐渐地,病猪再度厌食消瘦,精神极度沉郁,体温升高至即将死亡。病猪一般能存活数月。妊娠母猪感染温和型或低毒力毒株时可发展成“带毒母猪综合症”。常发生流产、木乃伊、死胎、出生后仔猪衰弱并打颤或出生后表面健康但仍带毒,或新生期死亡等病症。低毒力毒株通常呈温和型疾病经过和隐性感染。

⒋病理变化。病理学的变化与流行毒株的毒力强弱、病程的长短以及是否感染细菌和弓形体有很大关系。在皮肤、粘膜、浆膜、淋巴结、肾、胆囊等处常有程度不同的出血变化,以肾和淋巴结出血为常见。淋巴结肿胀并在窦体周围出血,外观呈大理石纹样。肾脏色泽变淡,苍白,表层有小出血点。脾脏边缘有红紫色突起(出血性梗死)。回肠末端及盲肠,特别是回盲口可见钮扣状溃疡。多数病猪伴有脑炎,主要病变为血管周围发生“套袖”现象。

⒌诊断要点。

①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②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免疫荧试验、微量炭凝集试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免疫分析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

⒍防治措施。对猪瘟的治疗,目前尚没有有效药物,应着重平时的预防工作。

①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引入病猪,尤其是隐性带毒猪。封闭监视疫区和疫点。严格执行牧场门卫制度、兽医卫生制度和消毒制度。

②采用科学的免疫程序。可根据各个地区和各个牧场的实际情况采取:超前免疫或二次免疫法,有条件的饲养场可通过定期抗体检测来确定免疫程序。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猪禽的猪瘟 HC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