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91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一位猪场经理Robitaille就采用了母猪分胎次饲养方法,把后备母猪移到另外一个场地进行配种,然后把怀孕50~70天的母猪再引到他自己的猪场,通过4年的实践发现该方法明显提高了猪场生产成绩,自此之后这种新的饲养模式逐渐被接受并在国内外广泛采用。由于母猪在不同的胎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可采取母猪分胎次饲养方法。 母猪分胎次饲养起初主要从疾病防控和细化管理的角度考虑,将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分开饲养,同时还将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后代分开饲养。除此之外,其意义还在于可以根据不同胎次母猪的营养生理特点,采用相应的营养策略,通过优化营养供给来为种猪高产稳产提供支持。 妊娠期间,母猪对能量的需要主要是维持需要,以及提供繁殖组织和胚胎发育及母体自身生长的需要;母猪对蛋白质及氨基酸需要包括维持需要、生殖系统沉积尤其是胚胎沉积,以及母体增重的需要。初产母猪由于尚未达到体成熟,除满足其繁殖所需,还需要满足其生长所需。很多猪场初产母猪的配种日龄和配种时的体重都能达到要求,但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营养供给量没有区别,饲粮只能满足经产母猪的营养需要,却不能满足初产母猪的需要,导致第2胎母猪的问题很多,如失重大、不发情率高、分娩率低及配不上种、产仔数低、淘汰率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第1胎母猪营养不足。与经产母猪相比,初产母猪每单位代谢体重需摄入较多的能量和蛋白质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和自身发育的双重需要,初产母猪每单位代谢体重摄入的能量和蛋白质应比经产母猪高,特别是赖氨酸的摄入量应高于经产母猪,以保证其充分发育和延长母猪使用年限。 泌乳期间,母猪对能量的需要包括维持需要、产奶需要以及体温调节需要;对蛋白质氨基酸的需要包括维持需要和产奶需要。相比经产母猪而言,头胎母猪容易受泌乳期体蛋白损失的影响,如果泌乳期体蛋白损失达到4千克,那么第2胎窝产仔数将会减少0.75头,并导致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延长。提高初产母猪泌乳期饲粮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可以提高仔猪断奶成活率和断奶窝重,且母猪泌乳期失重减少,断奶至发情间隔缩短,证实了增加头胎母猪营养供给更有利于其生产水平的提高。随母猪胎次增加,体重不断变大,由于体储不断增加,营养需要量不断下降,以赖氨酸为例,头胎母猪的需要量超过1.1%,而5胎以上下降至0.7%,提示高胎龄母猪对氨基酸的需求有下降趋势。 空怀期间,生产上一般倡导短期优饲以便于母猪及时发情和促进排卵,但不同胎次母猪对短期优饲的反应并不相同,通常后备母猪和低胎龄母猪更为敏感,饲喂高能高蛋白质的哺乳母猪料有更明显的效果,对于高胎龄母猪来讲效果不如低胎龄母猪明显。 小编总结: 由于母猪在不同的胎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营养需求,有条件的猪场可在生产上结合分胎次饲养技术,将母猪群按1~2胎、3~5胎、6胎以上进行分开饲养,不同胎龄阶段采取不同的营养策略,如适当提高低胎母猪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增加高胎母猪微量营养素水平并结合甜菜碱或Omega-3等功能性添加剂,通过优化营养生理供给来确保母猪高产稳产,防止过早淘汰,提高猪场整体收益。 (责任编辑:小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