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规模养猪业的发展,预防和控制口蹄疫在规模化猪场中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我国加入WTO后,为扩大我国的肉类出口就必须使我国生产的肉类符合国际市场的卫生要求,为满足我国人民对优质绿色肉品的需求,这一使命非规模化猪场莫属。在现阶段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有效控制疫病特别是口蹄疫对养猪生产和猪场经济效益的巨大破坏。
一、口蹄疫防制技术的评价
1、目前采用的口蹄疫综合防控技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防制牲畜口蹄疫工作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模化猪场在口蹄疫多发和高发季节,一般多采用预防注射、隔离封场、消毒、减群等技术进行预防,在发生疫情后常采用有限扑杀、局部封锁、紧急免疫注射、消毒、注射高免血清或康复血清等措施加以控制。
2、口蹄疫疫苗防制技术
众所周知,近年来在规模化猪场口蹄疫的发生与流行日趋频繁。在规模化猪场按照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高质量、高密度的免疫,对口蹄疫防制起到了很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猪场中猪群结构复杂,场内不同猪群间、同一猪群内猪只间的免疫力高低不一;近年来对口蹄疫病毒研究的深入,有资料报道我国各地口蹄疫O型流行毒株存在较多差异,与制苗毒株也均存在一定差异,并已在一些地区发现了口蹄疫A型毒株,无疑都使规模化猪场中口蹄疫的免疫缺乏针对性。紧急免疫注射在可能发病时或发病初期必须进行,但由于注射后须经20~30天左右才可产生有限的抵抗力,口蹄疫在此期间流行与蔓延势所难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口蹄疫的发病程度和残死率。
3、关于隔离封锁技术
规模化、工厂化猪场在生产中采用大规模、集约化、机械化、流程式生产模式,导致口蹄疫在规模化猪场中的防控更为困难。隔离封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的流动,猪群和饲料等生产物质必须按照生产进程转移,场内的野生动物尚无法根除,空气和节肢动物传播的可能性难以避免等等。是一项必须进行而又难以彻底的措施。
4、有限扑杀策略
规模化猪场由于长年存栏量较大,以一个万头猪场为例,常年存栏一般在4~5千头左右,由于猪场场地狭窄,每一栋猪舍内猪只数量均较大,栋与栋之间距离极近。一旦发生疫情后,在早期多会对发病猪及其同群猪予以扑杀,但由于本病在潜伏期即可排出大量病毒,在发现病猪前同群猪和场内其他猪群即已被感染,而且口蹄疫的传染性极强,处置过程中很难不造成散毒,极易导致口蹄疫迅速在场内蔓延。大量猪发病后,采用扑杀方法已无可能也无意义。
5、抗病血清的使用
因为抗病血清来源较少,价格较高,使用剂量较大,并须反复注射才会有一定的效果,在发病后可用以预防和救治新生仔猪。
6、消毒技术的运用
规模化猪场普遍认识到了消毒在防控口蹄疫中的重要性。但在施行消毒的过程中,使用何种消毒剂、如何进行消毒知之不多。目前市场销售的消毒剂种类多、品牌杂,各类消毒剂都声称得到某某单位的认可,对口蹄疫有效,其中鱼龙混杂、良莠难辨,较低价格成为主场采购的唯一标准;在消毒过程中,盲目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只注意对地面的消毒,忽视对猪场进行全方位立体消毒,使得消毒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些都是导致在规模化猪场中这些综合性防控措施失败,口蹄疫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根据口蹄疫病毒的相关特性和规模化猪场的生产特点,在规模化猪场防制口蹄疫工作中,使用有效消毒剂并采用新型消毒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消毒程序十分必要。
二、可用于规模化猪场对口蹄疫消毒的消毒剂
1、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是一种无囊膜的病毒。在国内外对其抵抗力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口蹄疫病毒对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比较稳定,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对热和干燥有一定的抵抗力,对酚类、醇类等消毒剂不敏感,与其它的小RNA病毒不同,病毒粒子对酸碱度特别敏感。在pH7.2~7.6时较为稳定,在pH<6.0时可较快被灭活,在pH<3.0时其感染性瞬间消失,当pH>9时迅速被灭活。
2、适合在场内猪舍外环境中使用的消毒剂
依据口蹄疫的上述特性,可用于口蹄疫消毒的消毒剂见表1。在传统使用的消毒剂中,氢氧化钠(苛性钠、烧碱、火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钙能溶解蛋白质,水解蛋白质和核酸,使其酶系统受到破坏,对口蹄疫病毒呈现强大的杀灭力;甲醛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对病原微生物具有强大的广谱杀灭作用;复合酚类消毒剂是近二十年来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对口蹄疫病毒的杀灭作用在兰州兽医研究所等诸多单位的检测中都一再得到证明。但由于碱类和醛类消毒剂的强烈的腐蚀性和刺激性,不宜在猪舍内作载猪消毒用,只能作为猪舍外环境消毒和空栏后的消毒。
表1、常用于对口蹄疫的消毒剂一览表
品 名
|
类 别
|
常用浓度
|
pH值
|
适宜温度
|
使 用 方 法
|
氢氧化钠(钾)
|
碱
|
1~5%
|
≥13
|
≥22℃
|
舍外环境喷洒
|
氢氧化钙
(生石灰)
|
碱
|
20%
应新鲜配制
|
≥13
|
|
上清液环境喷洒乳
液可刷拭墙面
|
福尔马林
|
醛
|
5~10%
15~40ml/m3
|
6
|
≥15℃
|
舍外环境喷洒,空舍熏蒸
|
戊二醛(百疫灭)
|
醛
|
1:300~1000
|
|
|
载猪喷雾消毒
|
漂白粉
|
卤素
|
10~20%
|
宜在酸性环境中使用
|
≥0℃
|
载猪喷雾消毒也
可以干粉撒布于地面
|
二氯异氰尿酸钠
(消毒威)
|
卤素(有机氯)
|
1:800
|
6
|
≥0℃
|
舍内载猪喷雾消毒
|
二氧化氯
(速灭五号)
|
氧化剂
|
A5g+B5g/ m3
1:1500
|
|
≥0℃
|
空舍熏蒸,载猪喷雾消毒
|
二氧化氯
(绿力消)
|
氧化剂
|
1:1200
|
|
|
空舍熏蒸,载猪喷雾消毒
|
复合酚(菌毒灭)
|
酚
|
1:200
|
<3
|
≥0℃
|
舍内载猪喷雾消毒
|
络合碘(强效碘)
|
卤素
|
1:500
|
3
|
≥0℃
|
舍内载猪喷雾消毒
|
过氧乙酸
|
氧化剂
|
0.05%~0.1%
1~2g/ m3
|
3
|
≥0℃
|
载猪喷雾消毒,空舍熏蒸
|
3、适合用于猪舍内载猪消毒的消毒剂 目前最适合用于舍内消毒的消毒剂主要有有机酸类、卤素类和氧化剂类消毒剂。酸类离解出的氢离子可妨碍病原微生物的正常代谢而发挥消毒作用;卤素类消毒剂如氯和碘的制剂能释放出氯和碘的化合物,氧化蛋白质的活性基团并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其变性,从而使口蹄疫病毒被灭活。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速效、广谱的消毒剂,其突出的优点是其降解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在低温条件下对口蹄疫病毒依然具有强大的杀灭力,是值得在规模化猪场中推广使用的一种消毒剂。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一般认为对口蹄疫无杀灭作用,在防制口蹄疫时以不用为宜。戊二醛与双链季铵盐复配而成的百疫灭,是由多种不同长度炭链的双链季铵盐与戊二醛等经科学配方而成。戊二醛的亲水消毒作用可使其与病毒的衣壳蛋白及微生物的酶蛋白结合,使蛋白质凝固;还可与病原微生物的核酸结合,使核酸变性而杀灭病原体。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双链季铵盐,是一种亲脂性消毒剂,可溶解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病毒的囊膜,导致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组分外流而杀灭病原体,不同长度炭链的季铵盐消毒谱不同,将其按一定比例配合使用可拓宽消毒范围,此外,百疫灭中加有一定比例的增效剂,与前二者的联合使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进一步提高消毒剂的消毒活性和作用时间。百疫灭不仅对口蹄疫病毒有极好的杀灭作用,而且据中国农大杨汉春教授的试验证明百疫灭1:1000浓度对圆环病毒有效。
据兰州兽研所陈广印认为常用消毒剂在对口蹄疫的消毒中,不论对口蹄疫有效的何种消毒剂,除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外,pH值是一个“有效和无效的主要因素”,酸性消毒剂和碱性消毒剂的pH值分别不能大于3和小于13,中性消毒剂如有机氯在消毒液中有效氯的浓度不能低于60ppm才具有较可靠的消毒效果。
三、规模化猪场中针对口蹄疫的消毒技术
1、口蹄疫在规模化猪场中的传播特点 口蹄疫是典型的病毒中间携带者传染型疾病。在我国口蹄疫传入规模化猪场常由于人员、生产物质的流通而进入场内,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通过气溶胶或随风飞扬的污染尘埃可远距离地使猪群感染,有资料认为通过气源性的感染是猪发病的主要原因,因为其所所需的病毒量为消化道感染所需病毒量的一万至十万分之一。在场内一旦有猪感染后在潜伏期即可排出大量的病 毒,病猪经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量远远超过牛,猪经由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量是牛的20倍。在规模化猪场由于每一猪群的数量度十分巨大,猪舍在秋季至春季的口蹄疫高发季节里,又常常处于封闭状态,由此可以认为气源性感染可能是规模化猪场猪舍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大量的经过系统免疫的猪只无法抵抗口蹄疫野毒的反复攻击而发病。因此只要有一头猪被感染发病,在猪场口蹄疫的暴发流行也就在所难免。
2、常规消毒技术的运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规模化猪场防制口蹄疫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措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消毒成为应对口蹄疫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必需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强化消毒,才有可能遏制口蹄疫进入猪场和控制其在场内流行。然而,目前在规模化猪场的消毒,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在猪舍外主干道及所有需要消毒的场所采用喷洒烧碱、福尔马林、菌毒灭等消毒剂,或在主干道及猪舍内走道地面撒布烧碱水或生石灰的方法消毒;在猪舍内主要使用喷洒式消毒技术,向猪舍地面和猪群喷洒氯、碘和复合酚类消毒剂。这种平面式消毒方法无疑在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口蹄疫在规模化猪场内的传播特点,采用喷洒消毒时消毒溶液的雾滴直径通常在100~200μm左右,只能对被消毒对象的水平面具有消毒作用,对空气及环境的垂直面无法进行消毒,消毒的针对性不强,特别是不能阻断口蹄疫的气源性传播,致使口蹄疫在猪群中蔓延流行。
3、猪舍内超低容量雾化消毒技术及其在规模化猪场中的应用
3.1 超低容量雾化消毒技术及其原理 新型消毒技术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气雾消毒和超低容量雾化技术。所谓气雾消毒是使用新型的喷雾器械将消毒剂以细小的微粒喷洒至空气中,形成消毒剂的气溶胶,从而对猪舍内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消毒。气雾消毒效果与消毒剂形成的气雾离子直径有密切关系。有资料认为当雾滴直径减小一半时,单位面积上的雾滴数约增加8倍,例如雾滴微粒为10μm和20μm时单位面积上的雾滴数分别为19000个/cm2和2350个/cm2,如果雾滴直径在100μm时则仅为19个/cm2;此外,雾滴的大小也对其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的沉积有极大影响,当雾滴直径减小一半时垂直面上的雾滴密度可增加1.5倍以上;而且由于微小雾滴在空气中的运动,也可沉附在养猪设备的腹侧面,由此可见气雾消毒在使用同样体积的消毒液时,对消毒对象的作用更彻底;为了对空气消毒,必需使雾滴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尽可能地 长,才能达到对空气的消毒,雾滴微粒为10μm和50μm、100μm时,雾滴的降落速度分别是0.3cm/秒、7.0 cm/秒、26 cm/秒,后二者的沉降速度分别为前者的35倍和80倍以上,有人认为如果将雾滴直径控制在1~5μm以内,对空气和猪舍内环境表面的消毒将更为彻底,并且可大大减少消毒剂的使用剂量。雾化颗粒在空气中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与空气中携带病原微生物的颗粒碰撞融合在一起,从而杀灭其中的病原体;除此而外,在密闭猪舍内口蹄疫通过呼吸器官感染的可能性较高,猪感染口蹄疫后病毒的复制部位在肺的深部,使用对猪只呼吸道刺激性较低的消毒剂如酚制剂、氯制剂、碘制剂的气雾,猪在吸入时对猪的呼吸道中病原微生物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人医的研究表明通常60μm以上的粒子只能到达气管,2μm的粒子在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沉积,小于2μm的粒子才能到达肺泡。还有报道认为,物化微粒直径大于10~25μm时滞留于动物的鼻腔、咽喉、气管内,在10~15μm是沉降于肺泡内,小于0.5μm的微粒明显表现为在呼吸道内的扩散作用。猪的呼吸器官与人的相似,如果在口蹄疫流行期在猪舍内使用这一技术,应可减少猪通过呼吸道感染口蹄疫的几率。所谓超低容量雾化技术,是用于农田作物病害药物防治和公共卫生中化学防治蚊蝇的一种新方法,是采用较低稀释度的化学药物进行雾化处理,在农业上用少于5L/公顷的液量喷洒称为超低容量雾化。这一技术在规模化猪场密闭猪舍中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工厂化猪舍小环境中的空气湿度应保持在70%~75%为宜,如果采用高稀释度的消毒剂喷洒,每平方米需用消毒液1kg,将使舍内湿度达到90%以上,极不利于猪的生长发育。目前一般舍内消毒药物的稀释度在1%~0.1%以上,如果将药物的稀释度降低到1:1或2:1,不仅可减少消毒者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不会增加舍内湿度,由于并未增加药物的总用量,不会增大药物对猪的毒性,也不会增加消毒的成本。如果在猪场中将这上述两项技术联合运用,无疑对防制口蹄疫的发生与流行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超低容量雾化技术在口蹄疫消毒中的应用 在使用超低容量雾化技术时,应购置气雾发生器或电动超低容量喷雾装置,也可用机动喷雾器,但应将普通喷头换为弥雾喷头;计算需消毒猪舍的容积,确定在常规喷雾时需要使用的消毒药物的剂量,然后按药物/水的比例为1/1或2/1的比例稀释,将稀释的消毒液装入消毒器械中即可开始消毒,喷雾时应尽可能地将消毒液向舍内空中喷出,观察雾滴的大小和其降落的状况,调整流量使雾滴达到需要的细度。在口蹄疫多发、高发季节,依据疫情的发展可按每周一至数次或每日一至数次来进行舍内的载猪消毒。
3.3 超低容量雾化技术在其他方面的用途 本技术在规模化猪场还可用于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我们应用自配药物结合这一技术对二万余头猪进行的呼吸道疾病的控制效果甚好;在国内外还应用这一技术进行杀灭蚊、蝇和进行动物的气雾免疫,都显示这一新技术在规模化猪场的防疫中将会有非常良好的前景。
必须指出的是,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极多,诸如温度、湿度、消毒对象、有机物等,以及消毒剂的使用浓度、使用方法都会对消毒效果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目前在国内对猪场舍内的载猪消毒研究较少,也无专用于猪舍的超低容量雾化设备。但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这些新型的设备和新技术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并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小龙女) |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