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抗生素后效应及其实践意义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养猪第一网

张槐(成都博大金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抗生素后效应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开始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新理论,是评价抗生素药效学的一项新指标,可为抗生素更合理用药提供新科学依据。近10余年来,国外对PAE这一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PAE作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学的重要参数,它将为临床设计更为合理的给药方案和为药物生产企业设计更为合理的药物制剂、剂型提供新的思路。

1 PAE的产生机制(l-4)

目前关于抗生素何以引起PAE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人们通过观察,发现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在药物消除后,可使细菌产生多种可检测到的变化:如酶与非酶蛋白的活性、细菌形态学的改变、细菌代谢及生长抑制、细菌受体改变、对吞噬作用的敏感性改变及对抗生素再接触的敏感性改变等。并且,PAE与药物、细菌和畜禽机体等因素相关,如抗菌药物种类、浓度、给药方式,细菌种类、感染量及与抗生素接触的时间长短,畜禽的机能状况、免疫水平、感染部位、组织pH,以及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应用时各药的给药顺序、间隔时间等均对PAE产生影响。

对于PAE产生的机理目前存在3种学说:学说一,认为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从而使其靶位恢复正常功能及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学说二,认为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系指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促进吞噬细胞的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产生抗生素与白细胞协同效应,从而使细菌损伤加重,修复时间延长。学说三,认为是适应性耐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后,可出现短暂的对第2次接触药物杀菌作用减弱的效应。即在药物作用初期呈快速杀菌作用,继之为一段缓慢性适应性耐药过程。当细菌再次与药物接触时,其杀菌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当细菌与药物脱离接触后,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又可恢复。

2 常用抗生素的PAE

从国内外的研究分析,抗菌药物的PAE一般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2.1 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4-5] 此类药物的PAE表示细菌再合成细胞壁所需的时间(即再合成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表示抗生素与细菌的靶酶分子结合后,抗生素从靶位上解离,酶恢复活性需要的时问。

p内酰胺类药物对不同种类的细菌,在不同药物浓度下,产生的PAE有很大差别。多数8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明显的PAE,且呈浓度依赖性,并随药物浓度增加和接触时间的延长,PAE也相应延长。在5~10M1C,接触2 h为最高值,此时杀菌效应便达到饱和。对革兰阴性杆菌的PAE却很短或呈负值,属部分剂量依赖性。而碳青酶烯类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明显的PAE,并呈浓度依赖性。在4MIC时PAE延长明显,可达l h~3 h,但过高浓度并不能使PAE延长。

2.2氨基糖苷类的PAE[4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PAE为药物从结合部位解离后,细菌恢复核糖体合成蛋白能力所需的时间,即其PAE具有浓度依赖性,即在一定范围内,PAE的时间与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呈平行关系。此类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的PAE较小,对革兰阴性杆菌的PAE较长。尤其对大肠杆菌等的PAE更长,最长可达6 h,并具有首次接触效应与明显的浓度依赖性。阿米卡星对大肠杆菌的PAE(1.38~2.0 h)比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长得多(P<0.01)。在2、4MIC浓度下作用1 h时,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的PAE分别为0.27 h和0.49 h。

2.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PAE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病原菌核糖体50S亚基可逆性结合,使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促使病菌非致死性损伤,从而产生PAE。研究发现[6]只有在药物浓度大于或等于MIC时才会出现PAE,且在5MIC~10MIC时PAE最长。如红霉素、罗红霉素浓度在0.5~1倍MIC时接触l~6 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均为l.5~2.5 h,浓度为5~l0倍MIC时,PAE延至2.5~5.2 h。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用药知识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