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仔猪新三针保健计划详细数据及说明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湖南农大药业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由于仔猪的生理特点,消化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不足、体温调节功能不强,哺乳仔猪主要依靠母源抗体的保护、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仔猪在断奶前的死亡率比较高。G.Kalita(2002年)报道了断奶前仔猪的死亡率是24.89%,其中45.32%是在第一周死亡,26.9%是在第二周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获得的母源抗体IgG含量不足,导致免疫系统发展不完善,增加了疾病的易感性。

为了提高母猪生产力,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降低仔猪死亡率,防止仔猪消化机能紊乱、 腹泻水肿、生长迟滞、饲料利用率低等。本文从仔猪的消化生理、免疫系统的发育演变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仔猪“新三针保健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猪行业呼唤规范化管理。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由于仔猪的生理特点,消化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不足、体温调节功能不强,哺乳仔猪主要依靠母源抗体的保护、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仔猪在断奶前的死亡率比较高。G.Kalita(2002年)报道了断奶前仔猪的死亡率是24.89%,其中45.32%是在第一周死亡,26.9%是在第二周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获得的母源抗体IgG含量不足,导致免疫系统发展不完善,增加了疾病的易感性。

为了提高母猪生产力,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降低仔猪死亡率,防止仔猪消化机能紊乱、 腹泻水肿、生长迟滞、饲料利用率低等。本文从仔猪的消化生理、免疫系统的发育演变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仔猪“新三针保健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猪行业呼唤规范化管理。

(一)仔猪的解剖生理特点

1、消化道结构发育尚未完善、对食物的适应性差

正常情况下,初生仔猪消化器官虽已形成,但其体积和重量比较小,特别是3周龄以前的消化器官很不发达。研究发现,整个消化道发育最快的阶段是20~70日龄期间,这表明3周龄以后随着消化道的快速发育,胃肠道结构、pH值和消化酶浓度均有较大变化。小肠在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上,作用举足轻重。

2、胃酸分泌不足、胃酶活性不强,容易导致微生物的繁殖

胃酸主要起维持胃肠道中酸性环境和消化酶的正常活性及抑制有害菌增殖的作用。胃蛋白酶消化的最佳pH值为2.0和3.5。胃酸分泌不足,胃内pH值升高,因而胃蛋白酶消化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消化功能混乱。胃内pH值可上升到5.5以上会导致胃中多种酶原(胃蛋白酶、凝乳酶及乳糖酶等)致活能力减弱,饲料中各种养分的消化利用率降低;而且过高的胃肠pH值为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梭菌等)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之胃酸分泌不足引起胃排空加快,大量未经消化的饲料涌入小肠,加重了小肠的负担;结果导致仔猪发生吸收不良、炎症和拉稀,生长减缓。

3、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功能尚未健全

新生仔猪主在含有消化母乳的酶,其中脂肪酶、乳糖酶和蛋白酶含量较高,但消化其它食物特别是植物源性食物的酶的活性不强,而且呈现发育迟缓的态势,在3周龄时还达不到成年动物的50%。仔猪对于碳水化合物分解酶类、非乳蛋白酶类的分泌能力发育迟缓,往往导致仔猪营养特别是能量不足,生长发育受阻。通过仔猪早期补饲能刺激胃肠的生长发育,能诱导仔猪麦芽糖酶、淀粉酶、蔗糖酶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使消化系统尽早适应固体料,从而减少生长受阻情况发生,提高断奶后生长性能。

4、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

仔猪最容易产生冷应激,刚出生1周内以32~35℃为最宜,以后每隔1周下降2℃。仔猪此时皮下脂肪很薄,怕冷不怕热。优良的环境条件也是增强仔猪免疫力的又一措施。Kelley等(1980)研究表明,暴露于较差环境或寒冷(8~12℃)条件下的仔猪免疫能力受到抑制,对传染性胃肠炎的敏感性升高,腹泻发生率增加。

(二)仔猪免疫力和母源抗体保护力的缺陷

1、仔猪免疫系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新生仔猪没有免疫能力,主要靠从初乳中吸收免疫球蛋白G(IgG),仔猪从初乳中获得的被动免疫水平在7日龄时会达到高峰,在7日龄后的3周内很快下降,在4日龄后肠道粘膜才粘附母乳中的IgA,形成胃肠道局部免疫,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在出生后7~8d才开始启动,3周龄时才开始正式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才能产生大量的IgA。随后自身免疫系统也在不断发育,但直到4~5周才发挥作用,6周以后才趋于完善。

2、母猪免疫球蛋白的传递方式及仔猪初乳吸收对仔猪免疫的影响

猪的胎盘是上皮绒毛膜型的,这种胎盘阻止母源抗体IgG通过胎盘直接传递给胎儿,因此刚出生仔猪体内的抗体水平基本为零,出生后只能通过吸收初乳来获得母源抗体IgG,提高自身的免疫水平,抵抗外界病原菌的入侵。

新生仔猪免疫状态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吸收呈正相关。初乳一般是指母猪分娩后三天内乳腺的分泌物。初乳和常乳主要区别是乳蛋白:初乳和常乳中乳蛋白含量分别为15.1%、5.5%,乳蛋白中免疫球蛋白G(IgG)。猪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占总蛋白的40%~70%,其中90%免疫球蛋白来自血液。据报道,母猪分娩后24h内乳腺分泌物中的蛋白含量从13.0%下降到6.4%,主要是因为免疫球蛋白G的快速下降所致(Klobasa等,1987)。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主要包括IgG、IgA、IgM等几种类型,猪分娩后3 d内乳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Ig)是免疫球蛋白G(IgG),达100mg/mL;3 d后IgA成为乳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Ig),达10mg/mL。母源抗体IgG由仔猪吸收初乳进入血液循环提供体液免疫,而IgA是黏附在肠道粘膜上,进行局部免疫。初乳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①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前体物的营养性物质;②提供特异的和非特异的免疫保护防御功能;③是传达母源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信号。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防止细菌和病毒性病原体在粘膜上皮上粘着,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并阻止其在肠细胞上粘着,并中和细菌产生的热不稳定毒素。

保证每一个仔猪都及时得到初乳是增强仔猪免疫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母猪初乳中的抗体水平在分娩后几个小时下降很快,而仔猪肠道只有在出生后36h内能吸收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以后肠道关闭,即使乳汁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也易被乳蛋白酶消化破坏而失效。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在出生后7~8d才开始启动,这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从初乳中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IgG是保证仔猪成活、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影响到仔猪断奶前的成活率、生长发育还影响到断奶后的生长。

3、饲料中抗原蛋白和采食量对仔猪免疫系统的影响

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免疫系统会遇到来自饲料中抗原物质的巨大挑战,对仔猪免疫系统产生重大影响。Kelley等(1990)提出,早期断奶仔猪应激会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能力。断奶后10~18日龄的仔猪恰好处于一生中免疫的最低水平,此时仔猪对病原的抵抗力极差,也是仔猪断奶10~18天后最容易发病有关。饲料中的抗原蛋白如豆粕蛋白等对仔猪免疫系统也有较大影响,饲料中的抗原蛋白可被3周龄肠道吸收,饲喂新的饲料抗原性蛋白可出现暂时性过敏反应,提高隐窝细胞的生长速度,致使肠道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绒毛萎缩和腹泻等。焦仕彦(1996)提出,断奶前饲喂豆饼的仔猪断奶后1~3周肠道绒毛高度降低、绒毛萎缩、皮层增厚、吸收不良和腹泻等。全炳昭等(1997)研究表明,早期断奶应激对仔猪血清蛋白成分的变化和血液生理指数均有不良影响。而血液中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液总量的减少都可看作抗体抵抗力与反应性下降的标志;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减少及嗜中性细胞增加,既可作为抗体抵抗力下降的标志,又是应激反应的典型变化,是早期断奶应激诊断的依据。

有研究表明,采食量对于仔猪免疫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限制饲喂的仔猪免疫能力明显低于自由采食组的仔猪。

(三)实施“新三针保健”的理论依据

1、仔猪受到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威胁:

表1 仔猪易感传染病的时间

传染病名称

 

仔猪易感时间(天)

 

魏氏梭菌(C. welchii)

 

3

 

大肠杆菌(E coli)

 

5

 

伪狂犬病(PR)

 

21

 

传染性胸膜肺炎(APP)

 

21

 

喘气病(MPS)

 

10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P. M)

 

10

 

副嗜血杆菌感染(H. suis)

 

14

 

蓝耳病(PRRS)

 

10

 

猪霍乱沙门氏菌(S. choleraesuis)

 

12

 

传染性胃肠炎(TGE)

 

21

 

2、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

图1 仔猪母源抗体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建立

从仔猪母源抗体体内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建立来看,仔猪在3日龄以内是吸食初乳、吸收和转动免疫球蛋白的时期,非常易感早发性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等,只有到4日龄以后才相对安全,所以3日龄必须进行保健;7日龄时母源抗体达到高峰,但在随后的7天母源抗体急剧下降,14日龄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将失去保护作用,而此时仔猪免疫系统才刚刚开始启动,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危险区,非常容易诱发喘气病、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所以在7日龄时还应加强一次保健;仔猪在14~35日龄期间,仔猪受到断奶应激和植物性抗原蛋白的影响特别大,21日龄母猪泌乳达到高峰,随后即迅速下降,母源抗体的水平在14日龄已相当低,无保护作用,还受到传染性胸膜肺炎和伪狂犬病等的强烈威胁,此时仔猪免疫系统刚好建立,需要一个完善过程,为了安全渡过断奶应激和植物抗原蛋白应激,在21日龄应进行第3次保健。以上母源抗体水平变化曲线是建立在母猪比较健康的基础上来谈的,如果母猪不健康,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还不足。

(四) “新三针保健计划”的具体操作规范及管理细节

仔猪是指0日龄~70日龄的小猪:第一个阶段哺乳期:0日龄~30日龄;第二个阶段断奶期:30日龄~70日龄。根据仔猪的生理解剖特点、免疫缺陷和饲养管理要求,从营养、环境、免疫、保健方面入手,提高仔猪活力,减少腹泻、生长缓慢和应激等,从而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哺乳仔猪分三个时期实行精细化管理,实施“新三针保健计划”。

初生至断奶的哺乳仔猪分为三时期:①0日龄~7日龄;②8日龄~21日龄;③22日龄-断奶,根据各时期生理特点不同而区别对待。

1、“新三针保健计划”的操作规范:

仔猪出生3日龄:强勉0.5ml+牲力源0.5ml;7日龄:强勉1ml+牲力源1ml;速倍治0.5ml;21日龄:强勉1.5ml+牲力源1.5ml,混合肌内注射;断奶时用健力源500~ 1000克 /吨饮水或拌料。

  2、实施“新三针保健”的管理细节:

(1)0~7日龄

仔猪的特点是缺乏先天性免疫力,初乳免疫球蛋白要在4天后才有比较好的保护力,3日龄必须进行保健;7日龄仔猪自身免疫系统刚开始启动,虽然母源抗体此时达到最高峰,但在随后的一周内迅速下降,14日龄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将失去保护作用,而此时仔猪免疫系统才刚刚开始启动,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危险区,所以在7日龄时还应加强一次保健。重点做好:

 

①“新三针保健计划”。3日龄强勉0.5ml+牲力源0.5ml、7日龄强勉1ml+牲力源1ml同时速倍治0.5ml肌内注射。预防仔猪的拉稀、喘气、病毒性疾病和死亡;

 

②“一针三补”血维素,补铁、补硒和补脂维。哺乳仔猪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3日龄必须注射1ml血维素。

 

此外还应搞好接产、保温、防压工作,让仔猪吃足初乳等。初生仔猪保温箱温度最适温度为 32℃ ~ 35℃ ;在5~7日龄开始诱食,以保证其及早开食,促进肠道的发育。

 

(2)8~21日龄

 

母源抗体在14日龄已下降到保护水平以下,21日龄母猪泌乳达到高峰,随后即迅速下降,还受到,非常容易诱发喘气病、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此时仔猪免疫系统刚好建立,需要一个完善过程,在21日龄应进行第3次保健。

 

“新三针保健计划”。21日龄强勉1.5ml+牲力源1.5ml肌内注射。此阶段仔猪生长最快,母乳分泌快速增长,仔猪自身免疫系统正式开始建立。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靠母猪,同时通过“新三针保健计划”来加强仔猪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要让仔猪顺利补上料,还应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保证母乳充足等。

 

(3)22日龄~断奶

 

此阶段的特点是母乳从21日龄的最高峰开始下降,而仔猪生长快,母乳已不能满足仔猪的需要,此时受到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耳病、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水肿病的强烈威胁,也是 猪瘟疫苗或蓝耳病疫苗的注射期——疫苗应激,同时易受到断奶应激和植物抗原蛋白应激的双重打击,因此在断奶时或疫苗注射期用健力源饮水或抖料7~15天安全渡过疫苗应激、断奶应激和植物抗原蛋白应激,此阶段还应加强补料抓旺食,做好断奶前食物的转化,促进仔猪健康快速生长。

 

 

(五)“新三针保健计划”与传统土霉素等“三针保健计划”的区别

 

二种方法都强调了“治未病”的保健观念,但它们之间又具有本质区别

 

1、“新三针保健”与“传统三针保健”的对比

 

 

图2 传统三针保健仔猪母源抗体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建立

 

 

图3 新三针保健仔猪母源抗体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建立

 

 

2、“新三针保健计划”倡导“健康养殖”、“绿色保健”理念

 

“新三针保健计划”倡导“健康养殖”就是先筑好“堤坝”,也就是通过使用中草药精化素来平衡阴阳、通过复合维生素来调理机体、通过牛磺酸和细胞因子等来弥补哺乳仔猪的免疫缺陷等,目的是提高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倡导“绿色保健”,减少化学药物长期使用造成的毒副作用、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降低“重复使用”保健计划后保健效果越来越差的局面。

 

3、仔猪最大的问题是机体的抵抗力差、抗应激水平比较低、对环境和温度要求比较高、对饲养管理要求比较细,铁剂的毒性和刺激性也相当大,如果此时仍然使用“刺激性”很强的土霉素类“三针保健计划”,势必会更加重仔猪的应激,不利其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多种“刺激”的结果使猪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破坏了机体的“堤坝”。而“新三针保健计划”刺激性低,“细心呵护、体贴入微”。

 

4、“新三针保健计划”中的主要成份是天然中草药成份、复合维生素、牛磺酸和细胞因子等,其本身就是动物机体的“营养元素”,除了能杀死“堤坝”中的蚂蚁(细菌)和虾(病毒)等,还可融入到“堤坝”中作为“元件”来修复、加固“堤坝”的受损部位,成为机体的“一分子”,起到一个加固和加高“堤坝”的作用,能够修复受损的器官结构,恢复受损的器官机能,恢复健康状况,不会产生毒副作用、更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传统土霉素等“三针保健”,土霉素等药物进入体内后虽能杀死“堤坝”中的蚂蚁(细菌)和虾(病毒)等,其本身不是动物必须的营养元素,长期停留在体内能产生毒副作用,如影响钙的吸收利用、造成骨质疏松等,大部分又以原形从肾脏排泄,长期与细菌等接触,耐药性也自然产生。

 

5、“新三针保健计划”成本低、效果好,可以长期使用而不减其效果。“新三针保健计划”是一种价值投资,是一种增值行为,投入“一分”回报“十分”;传统“三针保健”是一种保值投资,是一种短期行为,投入“一分”回报“一分”。短期使用效果明显,但长期应用效果不佳,只可能导致动物机体越来越“虚”。不作保健而“买药治病”是一种风险投资,是一种投机行为;投入“一分”就浪费“一分”,没有回报。

 

 

(六) “新三针保健计划”的作用特点

 

1、促进胃肠发育,保肝利胆、促进胆汁和胰液分泌

 

通过使用“新三针保健计划”,胃肠重量比没使用时重量增长15%~25%,胃壁和肠壁的增厚,胃肠粘膜上皮排列紧密接合形成天然屏障,可以阻止大分子的通过,促进了胃肠的非免疫防御机制。胃是一个重要的非免疫防御器官,胃酸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减少进入小肠的微生物数目。而那些耐过胃酸进入小肠微生物(小肠为碱性环境,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又由于“新三针保健计划”刺激胆汁和胰液分泌的影响而被清除。另外,小肠绒毛上的粘膜细胞每3~6天更替一次、肠蠕动的机械性清理、怀状细胞分泌的粘液进一步阻止了病原微生物在肠粘膜上皮上的附植、肠道中的定居和繁殖。

 

2、调节代谢、维护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系的形成

 

通过“新三针保健计划”广泛调节生理机能和代谢,促进有益菌群形成优势菌群,形成肠道中利已不利它的pH值,竞争肠上皮的附着点、并在局部产生细菌素等,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道中形成优势菌群。正常微生物群系的形成刺激了粘膜免疫系统和免疫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仔猪的免疫力提高,生长速度也加快。而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微生态平衡,容易激活大肠中炎性细胞活素基因的表达。细胞活素是负责免疫反应、炎症和组织修复的中心介质,是一把“双刃剑”,炎性细胞活素就会导致肠炎的发生。

 

3、“新三针保健计划”促进仔猪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出生前仔猪脾脏、淋巴结、派亚氏腺和胸腺中含有许多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但新生仔猪没有免疫能力,必须依赖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力。新生仔猪肠道粘膜由25%的淋巴样组织组成,“新三针保健计划”能够促使固有膜大量弥散的T淋巴细胞群、免疫球蛋白的细胞群(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少量的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嗜中性细胞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成纤维细胞的形成,使这些组织细胞占整个机体免疫细胞的70%以上。通过“新三针保健计划”促进其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吸收初乳中大量的IgA、B淋巴细胞分泌IgA形成共拥粘膜免疫系统、巨噬细胞强大的吞噬作用、T淋巴细胞亚群形成的细胞活素、生长因子及生物活性脂类等建立牢固的肠道粘膜免疫系统。

 

总之,在仔猪出生至断奶这个阶段造成的损失很大,肠道疾病对新生仔猪的影响最大,特别是仔猪3日龄时母乳中IgA(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含量低不足以在肠道形成保护膜,IgG主要存在血液中在肠粘膜处含量低;15日龄时其自身免疫系统尚开始发育、乳中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而且仔猪肠道关闭不能完整的吸收免疫球蛋白;断奶时虽然其免疫系统已经开始形成但不健全,无母源抗体保护,且固体食物以及植物抗原蛋白刺激能促进隐窝细胞的增殖、肠绒毛萎缩、消化吸收不良等。所以在临床上最容易出现仔猪黄痢(3日龄

 

内)、仔猪白痢(15日龄以内)和断奶性腹泻。正因为如此,新生仔猪必须进行“新三针保健计划”。

 

 

(七) “新三针保健计划”的试验效果

 

在广东河源瑞昌集团种猪场随机选取90窝仔猪共计980头进行本试验,按窝随机分为三组,“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和对照组,每组仔猪分别为327头、329头和324头。“新三针保健组”3日龄、7日龄和21日龄分别肌内注射强勉+牲力源0.5ml+0.5ml、1ml+ 1ml和1.5ml+ 1.5ml;“传统三针保健组”分别肌内注射长效土霉素0.5ml、1ml和1.5ml。对照组不作保健。观察三组仔猪饲养至60日龄时腹泻率、其它发病率等。随机选取“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和对照组各5窝仔猪分别为51头、 53头和50头,于30日龄和60日龄称重计算其增重情况。各组饲养管理相同。其结果如下:

 

 

表2 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与对照组仔猪60日龄腹泻情况

 

组别

 

窝数

 

头数

 

腹泻数

 

腹泻率(%)

 

治愈数

 

治愈率(%)

 

新三针保健组

 

传统三针保健组

 

对照组

 

30

 

30

 

30

 

327

 

329

 

324

 

18

 

35

 

64

 

5.5

 

10.6

 

19.8

 

18

 

30

 

40

 

100

 

85.7

 

62.5

 

 

 

表3 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与对照组仔猪60日龄其它发病情况

 

组别

 

窝数

 

头数

 

发病数

 

发病率(%)

 

治愈数

 

治愈率(%)

 

新三针保健组

 

传统三针保健组

 

对照组

 

30

 

30

 

30

 

327

 

329

 

324

 

8

 

22

 

35

 

2.5

 

6.7

 

10.8

 

7

 

15

 

19

 

87.5

 

68.2

 

54.3

 

 

表4 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与对照组仔猪30、60日龄增重情况

 

组别

 

窝数

 

头数

 

30日龄均重(kg/头)

 

60日龄均重(kg/头)

 

新三针保健组

 

传统三针保健组

 

对照组

 

5

 

5

 

5

 

51

 

53

 

50

 

7.85±0.35

 

7.12±0.43

 

6.91±0.56

 

20.66±1.02

 

19.89±1.12

 

19.01±1.35

 

(一)仔猪的解剖生理特点

 

1、消化道结构发育尚未完善、对食物的适应性差

 

正常情况下,初生仔猪消化器官虽已形成,但其体积和重量比较小,特别是3周龄以前的消化器官很不发达。研究发现,整个消化道发育最快的阶段是20~70日龄期间,这表明3周龄以后随着消化道的快速发育,胃肠道结构、pH值和消化酶浓度均有较大变化。小肠在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上,作用举足轻重。

 

2、胃酸分泌不足、胃酶活性不强,容易导致微生物的繁殖

 

胃酸主要起维持胃肠道中酸性环境和消化酶的正常活性及抑制有害菌增殖的作用。胃蛋白酶消化的最佳pH值为2.0和3.5。胃酸分泌不足,胃内pH值升高,因而胃蛋白酶消化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消化功能混乱。胃内pH值可上升到5.5以上会导致胃中多种酶原(胃蛋白酶、凝乳酶及乳糖酶等)致活能力减弱,饲料中各种养分的消化利用率降低;而且过高的胃肠pH值为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梭菌等)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之胃酸分泌不足引起胃排空加快,大量未经消化的饲料涌入小肠,加重了小肠的负担;结果导致仔猪发生吸收不良、炎症和拉稀,生长减缓。

 

3、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功能尚未健全

 

新生仔猪主在含有消化母乳的酶,其中脂肪酶、乳糖酶和蛋白酶含量较高,但消化其它食物特别是植物源性食物的酶的活性不强,而且呈现发育迟缓的态势,在3周龄时还达不到成年动物的50%。仔猪对于碳水化合物分解酶类、非乳蛋白酶类的分泌能力发育迟缓,往往导致仔猪营养特别是能量不足,生长发育受阻。通过仔猪早期补饲能刺激胃肠的生长发育,能诱导仔猪麦芽糖酶、淀粉酶、蔗糖酶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使消化系统尽早适应固体料,从而减少生长受阻情况发生,提高断奶后生长性能。

 

4、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

 

仔猪最容易产生冷应激,刚出生1周内以32~35℃为最宜,以后每隔1周下降 2℃ ,仔猪此时皮下脂肪很薄,怕冷不怕热。优良的环境条件也是增强仔猪免疫力的又一措施。Kelley等(1980)研究表明,暴露于较差环境或寒冷(8~12℃)条件下的仔猪免疫能力受到抑制,对传染性胃肠炎的敏感性升高, 腹泻发生率增加。

 

 

(二)仔猪免疫力和母源抗体保护力的缺陷

 

1、仔猪免疫系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新生仔猪没有免疫能力,主要靠从初乳中吸收免疫球蛋白G(IgG),仔猪从初乳中获得的被动免疫水平在7日龄时会达到高峰,在7日龄后的3周内很快下降,在4日龄后肠道粘膜才粘附母乳中的IgA,形成胃肠道局部免疫,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在出生后7~8d才开始启动,3周龄时才开始正式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才能产生大量的IgA。随后自身免疫系统也在不断发育,但直到4~5周才发挥作用,6周以后才趋于完善。

 

2、母猪免疫球蛋白的传递方式及仔猪初乳吸收对仔猪免疫的影响

 

猪的胎盘是上皮绒毛膜型的,这种胎盘阻止母源抗体IgG通过胎盘直接传递给胎儿,因此刚出生仔猪体内的抗体水平基本为零,出生后只能通过吸收初乳来获得母源抗体IgG,提高自身的免疫水平,抵抗外界病原菌的入侵。

 

新生仔猪免疫状态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吸收呈正相关。初乳一般是指母猪分娩后三天内乳腺的分泌物。初乳和常乳主要区别是乳蛋白:初乳和常乳中乳蛋白含量分别为15.1%、5.5%,乳蛋白中免疫球蛋白G(IgG)。猪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占总蛋白的40%~70%,其中90%免疫球蛋白来自血液。据报道,母猪分娩后24h内乳腺分泌物中的蛋白含量从13.0%下降到6.4%,主要是因为免疫球蛋白G的快速下降所致(Klobasa等,1987)。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主要包括IgG、IgA、IgM等几种类型,猪分娩后3 d内乳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Ig)是免疫球蛋白G(IgG),达100mg/mL;3 d后IgA成为乳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Ig),达10mg/mL。母源抗体IgG由仔猪吸收初乳进入血液循环提供体液免疫,而IgA是黏附在肠道粘膜上,进行局部免疫。初乳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①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前体物的营养性物质;②提供特异的和非特异的免疫保护防御功能;③是传达母源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信号。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防止细菌和病毒性病原体在粘膜上皮上粘着,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并阻止其在肠细胞上粘着,并中和细菌产生的热不稳定毒素。

 

保证每一个仔猪都及时得到初乳是增强仔猪免疫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母猪初乳中的抗体水平在分娩后几个小时下降很快,而仔猪肠道只有在出生后36h内能吸收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以后肠道关闭,即使乳汁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也易被乳蛋白酶消化破坏而失效。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在出生后7~8d才开始启动,这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从初乳中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IgG是保证仔猪成活、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影响到仔猪断奶前的成活率、生长发育还影响到断奶后的生长。 。

 

3、饲料中抗原蛋白和采食量对仔猪免疫系统的影响

 

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免疫系统会遇到来自饲料中抗原物质的巨大挑战,对仔猪免疫系统产生重大影响。Kelley等(1990)提出,早期断奶仔猪应激会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能力。断奶后10~18日龄的仔猪恰好处于一生中免疫的最低水平,此时仔猪对病原的抵抗力极差,也是仔猪断奶10~18天后最容易发病有关。饲料中的抗原蛋白如豆粕蛋白等对仔猪免疫系统也有较大影响,饲料中的抗原蛋白可被3周龄肠道吸收,饲喂新的饲料抗原性蛋白可出现暂时性过敏反应,提高隐窝细胞的生长速度,致使肠道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绒毛萎缩和腹泻等。焦仕彦(1996)提出,断奶前饲喂豆饼的仔猪断奶后1~3周肠道绒毛高度降低、绒毛萎缩、皮层增厚、吸收不良和腹泻等。全炳昭等(1997)研究表明,早期断奶应激对仔猪血清蛋白成分的变化和血液生理指数均有不良影响。而血液中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液总量的减少都可看作抗体抵抗力与反应性下降的标志;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减少及嗜中性细胞增加,既可作为抗体抵抗力下降的标志,又是应激反应的典型变化,是早期断奶应激诊断的依据。

 

有研究表明,采食量对于仔猪免疫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限制饲喂的仔猪免疫能力明显低于自由采食组的仔猪。

 

 

(三)实施“新三针保健”的理论依据

 

1、仔猪受到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威胁:

 

表1 仔猪易感传染病的时间

 

传染病名称

 

仔猪易感时间(天)

 

魏氏梭菌(C. welchii)

 

3

 

大肠杆菌(E coli)

 

5

 

伪狂犬病(PR)

 

21

 

传染性胸膜肺炎(APP)

 

21

 

喘气病(MPS)

 

10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P. M)

 

10

 

副嗜血杆菌感染(H. suis)

 

14

 

蓝耳病(PRRS)

 

10

 

猪霍乱沙门氏菌(S. choleraesuis)

 

12

 

传染性胃肠炎(TGE)

 

21

 

 

2、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

 

 

 

图1 仔猪母源抗体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建立

 

 

从仔猪母源抗体体内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建立来看,仔猪在3日龄以内是吸食初乳、吸收和转动免疫球蛋白的时期,非常易感早发性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等,只有到4日龄以后才相对安全,所以3日龄必须进行保健;7日龄时母源抗体达到高峰,但在随后的7天母源抗体急剧下降,14日龄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将失去保护作用,而此时仔猪免疫系统才刚刚开始启动,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危险区,非常容易诱发喘气病、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所以在7日龄时还应加强一次保健;仔猪在14~35日龄期间,仔猪受到断奶应激和植物性抗原蛋白的影响特别大,21日龄母猪泌乳达到高峰,随后即迅速下降,母源抗体的水平在14日龄已相当低,无保护作用,还受到传染性胸膜肺炎和伪狂犬病等的强烈威胁,此时仔猪免疫系统刚好建立,需要一个完善过程,为了安全渡过断奶应激和植物抗原蛋白应激,在21日龄应进行第3次保健。以上母源抗体水平变化曲线是建立在母猪比较健康的基础上来谈的,如果母猪不健康,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还不足。

(四) “新三针保健计划”的具体操作规范及管理细节

 

仔猪是指0日龄~70日龄的小猪:第一个阶段哺乳期:0日龄~30日龄;第二个阶段断奶期:30日龄~70日龄。根据仔猪的生理解剖特点、免疫缺陷和饲养管理要求,从营养、环境、免疫、保健方面入手,提高仔猪活力,减少腹泻、生长缓慢和应激等,从而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哺乳仔猪分三个时期实行精细化管理,实施“新三针保健计划”。

 

初生至断奶的哺乳仔猪分为三时期:①0日龄~7日龄;②8日龄~21日龄;③22日龄-断奶,根据各时期生理特点不同而区别对待。

 

1、“新三针保健计划”的操作规范:

 

仔猪出生3日龄:强勉0.5ml+牲力源0.5ml;7日龄:强勉1ml+牲力源1ml;速倍治0.5ml;21日龄:强勉1.5ml+牲力源1.5ml,混合肌内注射;断奶时用健力源500~ 1000克 /吨饮水或拌料。

 

2、实施“新三针保健”的管理细节:

 

(1)0~7日龄

 

仔猪的特点是缺乏先天性免疫力,初乳免疫球蛋白要在4天后才有比较好的保护力,3日龄必须进行保健;7日龄仔猪自身免疫系统刚开始启动,虽然母源抗体此时达到最高峰,但在随后的一周内迅速下降,14日龄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将失去保护作用,而此时仔猪免疫系统才刚刚开始启动,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危险区,所以在7日龄时还应加强一次保健。重点做好:

 

①“新三针保健计划”。3日龄强勉0.5ml+牲力源0.5ml、7日龄强勉1ml+牲力源1ml同时速倍治0.5ml肌内注射。预防仔猪的拉稀、喘气、病毒性疾病和死亡;

 

②“一针三补”血维素,补铁、补硒和补脂维。哺乳仔猪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3日龄必须注射1ml血维素。

 

此外还应搞好接产、保温、防压工作,让仔猪吃足初乳等。初生仔猪保温箱温度最适温度为 32℃ ~ 35℃ ;在5~7日龄开始诱食,以保证其及早开食,促进肠道的发育。

 

(2)8~21日龄

 

母源抗体在14日龄已下降到保护水平以下,21日龄母猪泌乳达到高峰,随后即迅速下降,还受到,非常容易诱发喘气病、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此时仔猪免疫系统刚好建立,需要一个完善过程,在21日龄应进行第3次保健。

 

“新三针保健计划”。21日龄强勉1.5ml+牲力源1.5ml肌内注射。此阶段仔猪生长最快,母乳分泌快速增长,仔猪自身免疫系统正式开始建立。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靠母猪,同时通过“新三针保健计划”来加强仔猪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要让仔猪顺利补上料,还应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保证母乳充足等。

 

(3)22日龄~断奶

 

此阶段的特点是母乳从21日龄的最高峰开始下降,而仔猪生长快,母乳已不能满足仔猪的需要,此时受到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耳病、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水肿病的强烈威胁,也是 猪瘟疫苗或蓝耳病疫苗的注射期——疫苗应激,同时易受到断奶应激和植物抗原蛋白应激的双重打击,因此在断奶时或疫苗注射期用健力源饮水或抖料7~15天安全渡过疫苗应激、断奶应激和植物抗原蛋白应激,此阶段还应加强补料抓旺食,做好断奶前食物的转化,促进仔猪健康快速生长。

 

 

(五)“新三针保健计划”与传统土霉素等“三针保健计划”的区别

 

二种方法都强调了“治未病”的保健观念,但它们之间又具有本质区别

 

1、“新三针保健”与“传统三针保健”的对比

 

 

图2 传统三针保健仔猪母源抗体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建立

 

 

图3 新三针保健仔猪母源抗体变化曲线和自身免疫系统建立

 

 

2、“新三针保健计划”倡导“健康养殖”、“绿色保健”理念

 

“新三针保健计划”倡导“健康养殖”就是先筑好“堤坝”,也就是通过使用中草药精化素来平衡阴阳、通过复合维生素来调理机体、通过牛磺酸和细胞因子等来弥补哺乳仔猪的免疫缺陷等,目的是提高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倡导“绿色保健”,减少化学药物长期使用造成的毒副作用、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降低“重复使用”保健计划后保健效果越来越差的局面。

 

3、仔猪最大的问题是机体的抵抗力差、抗应激水平比较低、对环境和温度要求比较高、对饲养管理要求比较细,铁剂的毒性和刺激性也相当大,如果此时仍然使用“刺激性”很强的土霉素类“三针保健计划”,势必会更加重仔猪的应激,不利其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多种“刺激”的结果使猪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破坏了机体的“堤坝”。而“新三针保健计划”刺激性低,“细心呵护、体贴入微”。

 

4、“新三针保健计划”中的主要成份是天然中草药成份、复合维生素、牛磺酸和细胞因子等,其本身就是动物机体的“营养元素”,除了能杀死“堤坝”中的蚂蚁(细菌)和虾(病毒)等,还可融入到“堤坝”中作为“元件”来修复、加固“堤坝”的受损部位,成为机体的“一分子”,起到一个加固和加高“堤坝”的作用,能够修复受损的器官结构,恢复受损的器官机能,恢复健康状况,不会产生毒副作用、更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传统土霉素等“三针保健”,土霉素等药物进入体内后虽能杀死“堤坝”中的蚂蚁(细菌)和虾(病毒)等,其本身不是动物必须的营养元素,长期停留在体内能产生毒副作用,如影响钙的吸收利用、造成骨质疏松等,大部分又以原形从肾脏排泄,长期与细菌等接触,耐药性也自然产生。

 

5、“新三针保健计划”成本低、效果好,可以长期使用而不减其效果。“新三针保健计划”是一种价值投资,是一种增值行为,投入“一分”回报“十分”;传统“三针保健”是一种保值投资,是一种短期行为,投入“一分”回报“一分”。短期使用效果明显,但长期应用效果不佳,只可能导致动物机体越来越“虚”。不作保健而“买药治病”是一种风险投资,是一种投机行为;投入“一分”就浪费“一分”,没有回报。

 

 

(六) “新三针保健计划”的作用特点

 

1、促进胃肠发育,保肝利胆、促进胆汁和胰液分泌

 

通过使用“新三针保健计划”,胃肠重量比没使用时重量增长15%~25%,胃壁和肠壁的增厚,胃肠粘膜上皮排列紧密接合形成天然屏障,可以阻止大分子的通过,促进了胃肠的非免疫防御机制。胃是一个重要的非免疫防御器官,胃酸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减少进入小肠的微生物数目。而那些耐过胃酸进入小肠微生物(小肠为碱性环境,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又由于“新三针保健计划”刺激胆汁和胰液分泌的影响而被清除。另外,小肠绒毛上的粘膜细胞每3~6天更替一次、肠蠕动的机械性清理、怀状细胞分泌的粘液进一步阻止了病原微生物在肠粘膜上皮上的附植、肠道中的定居和繁殖。

 

2、调节代谢、维护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系的形成

 

通过“新三针保健计划”广泛调节生理机能和代谢,促进有益菌群形成优势菌群,形成肠道中利已不利它的pH值,竞争肠上皮的附着点、并在局部产生细菌素等,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道中形成优势菌群。正常微生物群系的形成刺激了粘膜免疫系统和免疫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仔猪的免疫力提高,生长速度也加快。而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微生态平衡,容易激活大肠中炎性细胞活素基因的表达。细胞活素是负责免疫反应、炎症和组织修复的中心介质,是一把“双刃剑”,炎性细胞活素就会导致肠炎的发生。

 

3、“新三针保健计划”促进仔猪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出生前仔猪脾脏、淋巴结、派亚氏腺和胸腺中含有许多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但新生仔猪没有免疫能力,必须依赖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力。新生仔猪肠道粘膜由25%的淋巴样组织组成,“新三针保健计划”能够促使固有膜大量弥散的T淋巴细胞群、免疫球蛋白的细胞群(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少量的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嗜中性细胞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成纤维细胞的形成,使这些组织细胞占整个机体免疫细胞的70%以上。通过“新三针保健计划”促进其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吸收初乳中大量的IgA、B淋巴细胞分泌IgA形成共拥粘膜免疫系统、巨噬细胞强大的吞噬作用、T淋巴细胞亚群形成的细胞活素、生长因子及生物活性脂类等建立牢固的肠道粘膜免疫系统。

 

总之,在仔猪出生至断奶这个阶段造成的损失很大,肠道疾病对新生仔猪的影响最大,特别是仔猪3日龄时母乳中IgA(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含量低不足以在肠道形成保护膜,IgG主要存在血液中在肠粘膜处含量低;15日龄时其自身免疫系统尚开始发育、乳中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而且仔猪肠道关闭不能完整的吸收免疫球蛋白;断奶时虽然其免疫系统已经开始形成但不健全,无母源抗体保护,且固体食物以及植物抗原蛋白刺激能促进隐窝细胞的增殖、肠绒毛萎缩、消化吸收不良等。所以在临床上最容易出现仔猪黄痢(3日龄

 

内)、仔猪白痢(15日龄以内)和断奶性腹泻。正因为如此,新生仔猪必须进行“新三针保健计划”。

 

 

(七) “新三针保健计划”的试验效果

 

在广东河源瑞昌集团种猪场随机选取90窝仔猪共计980头进行本试验,按窝随机分为三组,“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和对照组,每组仔猪分别为327头、329头和324头。“新三针保健组”3日龄、7日龄和21日龄分别肌内注射强勉+牲力源0.5ml+0.5ml、1ml+ 1ml和1.5ml+ 1.5ml;“传统三针保健组”分别肌内注射长效土霉素0.5ml、1ml和1.5ml。对照组不作保健。观察三组仔猪饲养至60日龄时腹泻率、其它发病率等。随机选取“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和对照组各5窝仔猪分别为51头、 53头和50头,于30日龄和60日龄称重计算其增重情况。各组饲养管理相同。其结果如下:

 

 

表2 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与对照组仔猪60日龄腹泻情况

 

组别

 

窝数

 

头数

 

腹泻数

 

腹泻率(%)

 

治愈数

 

治愈率(%)

 

新三针保健组

 

传统三针保健组

 

对照组

 

30

 

30

 

30

 

327

 

329

 

324

 

18

 

35

 

64

 

5.5

 

10.6

 

19.8

 

18

 

30

 

40

 

100

 

85.7

 

62.5

 

 

 

表3 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与对照组仔猪60日龄其它发病情况

 

组别

 

窝数

 

头数

 

发病数

 

发病率(%)

 

治愈数

 

治愈率(%)

 

新三针保健组

 

传统三针保健组

 

对照组

 

30

 

30

 

30

 

327

 

329

 

324

 

8

 

22

 

35

 

2.5

 

6.7

 

10.8

 

7

 

15

 

19

 

87.5

 

68.2

 

54.3

 

 

表4 新三针保健组、传统三针保健组与对照组仔猪30、60日龄增重情况

 

组别

 

窝数

 

头数

 

30日龄均重(kg/头)

 

60日龄均重(kg/头)

 

新三针保健组

 

传统三针保健组

 

对照组

 

5

 

5

 

5

 

51

 

53

 

50

 

7.85±0.35

 

7.12±0.43

 

6.91±0.56

 

20.66±1.02

 

19.89±1.12

 

19.01±1.35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