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乳猪,1~3日龄的乳猪多发,发病后以排黄色或黄白色稀便为特征。分散饲养的乳猪少发,而在猪只比较密集的养猪场则较为常见。并且猪群一旦发病,很快传播开,一窝仔猪中的发病率可达50%~100%;死亡率有的可达100%。猪场卫生条件不好的、仔猪密集、互相窜动、都能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临床症状:最急性的病仔猪常于出生后10多小时突然死亡,2~3日龄的仔猪感染时,病程稍长,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排粪次数增多,1h内可排粪数次。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糊状,含有凝乳块,病仔猪精神沉郁、不吃奶、口渴、迅速消瘦、眼球下陷、全身衰弱、终因脱水衰竭而死。
仔猪白痢
流行病学:本病多发于10~30日龄的哺乳仔猪,以排灰白色有腥臭味的浆糊样稀便,严重的可排水样稀便为特征。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猪的肠道内,一般不呈现致病作用,如果出现某些应激因素,即可使仔猪发病,如仔猪饲养管理不当,猪舍卫生条件差、阴冷潮湿、气候骤变、母乳过浓或过稀、仔猪抵抗能力下降等。病猪排出带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了环境、饲料、饮水,被其它仔猪吃入即可经消化道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集中产仔的季节多发。同窝仔猪间传播较快,常呈一窝一窝的发生。
临床症状:开始发病即拉稀,粪便呈乳白色,淡黄绿色或灰白色,常混有粘液或呈糊状,并含有气泡,有特殊的腥臭味。肛门、尾部及其周围常附有粪便,体温变化不大,病猪尚有食欲,但日渐消瘦、精神不好、喜卧于垫草中、被毛粗乱无光、眼结膜及皮肤苍白、渴欲增加,后期继发肺炎而死亡。
预 防
搞好舍内外卫生,定期消毒,一般产仔房应每周消毒5~7次。消毒药可用碘制剂(如碘伏)、双链季胺盐类(如百毒杀)或2%的火碱水溶液(但每周只许用一次)。
控制好舍内温度,保温箱的温度应根据仔猪的日龄不同而调控为:1~3日龄,温度为30~32℃;4~15日龄,温度为28~30℃;16~35日龄,温度为23~28℃。舍内平均温度为23~25℃为宜。
控制好舍内湿度,尽量避免用水冲涮圈舍,保持舍内干燥,把湿度控制在65%左右。
妊娠母猪在产前3~5d限饲,即根据母猪身体状况而定,因为体况较好的母猪在产前如果不限饲:一则容易引起乳房炎;二则因乳汁过浓,新生仔猪对其难以消化,因而发生腹泻。对于体况较好的母猪可减去原饲喂量的1/2;对于中等体况的母猪可减去原饲喂量的1/3;而体况较差的可不减料或适当加料。
母猪饲喂全价料,喂全价营养均衡的饲料即可增加母猪排卵数量;提高产仔率,又可提高仔猪的出生重,增强仔猪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减少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减少因乳中营养缺乏而引起的腹泻。
产前、产后在母猪料里添加保健药品,可减少肠道中致病菌的含量;减少子宫内膜炎和乳腺炎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因产后无乳、少乳引起的腹泻
让仔猪吃足初乳,因母猪产后3d之内的乳汁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免疫球蛋白、各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而增强了仔猪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少黄、白痢的发生。
给母猪进行大肠杆菌苗接种,使母猪产后乳汁中含有大肠杆菌的母源抗体,使仔猪通过吃奶而获得保护,减少黄、白痢的发生。具体作法如下:用k88、k99、987p大肠杆菌三价苗给妊娠母猪在产前40d和产前15d分别注射此苗。
治 疗
治疗以强心、补液、抗菌、防止脱水酸中毒为原则。
对于腹泻较轻的仔猪可按敌菌净片25mg/kg.bw+庆大霉素注射液2.5mL/kg.bw 混合,一次口服,2次/d。
对于腹泻较重一些的仔猪,可用上述药物口服的同时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按1~2mL/kg.bw,2次/d。
对于腹泻较为严重极易脱水的仔猪,可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的同时静脉或腹腔补液,建议用下列药物:
强心安钠注射液3mL;碳酸氢钠注射液(5%)25mL;5%葡萄糖注射液36mL;0.9%生理盐水36mL。
将以上药物混合静脉或腹腔注射10~20mL/kg.bw,脱水严重的可额外补注20~40mL的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