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母猪与成年母猪不同之处:
(1)健康上不如成年母猪稳定;(2)第一次分娩中容易出现问题;(3)从生产上要考虑到它的背膘厚度及与公猪的接触;(4)从断奶到配种的间隔一般较长,容易导致配种和妊娠舍的正常运转问题;(5)低的免疫力导致其后代的低抵抗力,这在隔离早期断奶(SEW)中得到证实,而且也被丹麦的气喘病净化过程间接得到证实。
鉴于以上原因,为使后备母猪能在以后的生产中发挥最大作用,而产生了母猪分胎次饲养方法。
母猪分胎次饲养方法的产生过程如下:
1991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一位猪场经理R.Robitaille对他的咨询兽医CamilleMoore(加拿大著名的养猪和猪病专家)说:打算把后备母猪移到另外一个场地进行配种,然后把怀孕50~70天的母猪,再引到他自己的猪场,当时CamilleMoore坚决不赞成。但到1995年,通过四年的实践发现该方法获得了很大成功。
传统做法:后备猪只是怀孕,不产头胎就作为替代老母猪的更新猪。
分胎次饲养:后备母猪不但产过头胎,而且又配上种50~70天后,再进入老母猪群。此外对头胎母猪所生仔猪与两胎以上母猪所生仔猪也分开饲养。
二、母猪分胎次饲养的具体做法
一般来讲,后备母猪本身携带的病原要比接受场的猪要少,为了使后备猪有更高的抵抗力,以至于不影响以后的性成熟和繁殖性能(特别是由于猪对PRRS病毒产生免疫力需较长的时间),因此对病原的接触越早越好,接触的方法可以采取与病猪直接接触,或利用病猪的脏器组织采用注射感染方式。
1.与病原的接触
(1)仅从两胎以上能繁母猪后代挑选后备猪,并饲养在连续使用的培育舍中,每圈饲养10-20头。每圈中放一头商品猪场的仔猪,这种猪可能携带有较多的病原,从而使后备猪得到更好的自然免疫。
(2)根据需要做好此阶段的药物保健与疫苗免疫,此阶段饲养到70日龄,体重达到25公斤时结束。
(3)仔猪离开保育舍后,转到一个隔离的采取全进全出制的肥育舍中,每头猪要有不少于0.9平方米的空间。
(4)采用分组饲养的方式,后备母猪进入两周后接种PRRS血清(具体方法附后)。接种PRRS血清两天后这些“种仔猪”每头被放到有20头未接种猪的圈舍中。
(5)PRRS的毒株来自于养猪公司内流行的毒株,同时把将来用于发情鉴定和输精管切除的用于与母猪接触的公猪也放在这种肥育舍中。
2.后备母猪的发育成长
动物接触病原后就会向外界排放,为了使后备猪不会感染将来的接受群,所以就要让后备猪有个排放阶段。
135天之前使用的饲料是以最大限度沉积蛋白为目的,矿物质的含量要比商品生长肥育猪的要高。150天之后,后备猪进入最后发育阶段,每天光照16小时,在150和190天之间饲料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背膘厚度为目标。如果有条件,此时可以进行与公猪的接触。对需要接种的疫苗在此阶段完成。生产目标和做法是:体重达到135-140公斤,日龄在200天以上,生产中平均为212日龄,背膘厚度达到16-18毫米且第二次发情时配种,分娩时背膘厚达到18-20毫米。
3.配种前期
在平均日龄为185天,体重为125公斤时,后备母猪运到配种舍。在这里每圈10头,带有自采食料糟。母猪一到这里就开始与公猪接触,可采取栏间接触,最好是用输精管切除的公猪与母猪直接接触。同时每天做两次的发情鉴定,确认为发情的母猪放到配种区,转猪过程中称量体重,来决定是否下一个情期,还是隔一个情期配种,以使其达到配种时要求的体重。在配种区,后备母猪同样是单栏饲养自由采食。
后备母猪到达配种舍后28天内未发情的将被淘汰,生产中母猪的发情率为92%。如果后备母猪在175日龄时体重大于140公斤,往往骨骼发育的不是很好,反过来如果到250日龄时,其体重还不足135公斤,这样的猪只能被淘汰。
4.配种阶段
根据前面的发情鉴定记录,在预计的第二次发情前三天实行公猪试情,每天两次,鉴定为发情的母猪12小时后配种,12小时后再配种一次,直至母猪不再接受为止。生产中母猪的平均配种次数(人工授精)为2.8次,配种后母猪立即转到怀孕舍,在转舍过程中对母猪再称重并且测试背膘厚度。根据两次指标的测试结果,采用三种饲喂方式,直到妊娠100天。初次配种的配种率为88%。
5.后备母猪分娩
妊娠80天左右,怀孕母猪转到分娩舍,此阶段做好疫苗接种,妊娠95天左右,开始增加1公斤饲料,需要的话每天饲喂2-3次,以提高其采食量,管理人员在着手研究此阶段的特殊饲料。在适当的时机,母猪被转到后备母猪使用的较小的产床,并且饲喂一种专用浓缩哺乳料,115天时采用药物诱导分娩(老母猪则在114天)。产仔总数为11.5头,平均断奶日龄为17.7天,平均断奶仔猪数为10.1,调整到21天的断奶窝重为59公斤。
6.头胎母猪的再配种
断奶时所有母猪连续使用Regumate药物5天,母猪单栏饲养自由采食,仍然饲喂哺乳母猪料,使用这种催情药之后,就不使用公猪诱情的方法。当这种药物达到彻底排泄后,再用公猪做发情鉴定,配种次数及间隔与初配相同。90%的断奶母猪在断奶后11-15天(平均13.8天)内发情,准胎率为93%。对于20天内没有发情的母猪注射一次PG600,10天内还不发情就被淘汰。二胎母猪的产仔总数为12.5,母猪的淘汰率为18%。全群母猪的胎次平均为4.4,母猪总淘汰率为48%(包括7.5%的死亡率)。
三、母猪分胎次饲养的主要优点
1.便于对饲养人员的管理,并且便于饲养人员对猪群的管理。
2.延长了后备母猪驯化时间,帮助母猪的发育和稳定群体健康状态,更易保持可生产母猪的数量。提前接触公猪,使后备母猪的驯化更易成功,对后备母猪的配种和管理,以及对后备母猪分娩后使用的特殊哺乳料易于实施。
4.由于头胎母猪从断奶到再配种需要的时间较长,而头胎母猪个体较小,体长较短,这样可以设计小一点的单栏,省出更多的空间用于配种区。
5.对PRRS控制的作用。由于对仔猪也实行分开饲养这种模式,对蓝耳病的控制很有效果,几乎所有仔猪在保育阶段为PRRS阴性,而且在成年母猪群中也有效减少了PRRS的发生。
6.对控制气喘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对两胎以上母猪所生仔猪不再接种气喘病疫苗,而对头胎母猪所生仔猪一直在接种疫苗。
7.生产得到了改善。
项目 |
头胎母猪 |
两胎以上 |
保育仔猪死亡率(%) |
2.96 |
1.52 |
四、母猪分胎次饲养的缺点及不便控制的地方
1.由于后备母猪与成年母猪不在同一场,增加了母猪的运输费用及运输途中受感染的风险。后备母猪进场后有时也带来一些健康上的某些不稳定因素。
2.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合适的关于如何更好地运送这些怀孕母猪的数据系统,这样需要在实践中多观察和积累这方面的资料。
3.程序固定,操作上缺乏弹性。需要至少一万头母猪的饲养量才能便于实施这种方法。当头胎母猪配上种后,必须运往下一个场地。由于后备母猪场向所有成年母猪场提供后备母猪,一旦那里出了健康问题,就会涉及所有成年母猪场。
5.后备母猪短缺是猪场常见的问题,在这种饲养模式中,由于提供的为配上种的后母猪,这样往往难于满足快速扩群的需要,必须提前做好计划。
6.头胎母猪所生仔猪一般比老点的母猪所生仔猪个体小,采食量少,导致保育及育肥阶段日增重低,从出生到出栏的天数较长,因此把头胎母猪所生仔猪放在一起,在圈舍设计上要留出额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