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对策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猪e网

  
    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AR)是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此病病因复杂,环境因素和病原因子在本病的发生中均起一定的作用。现已确认其主要病原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和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tella multocida,Pm)的产毒菌株(DNT+ Pm)。Bb和DNT+ Pm感染猪后损害呼吸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感染其他病原,如支原体、嗜血杆菌、猪流感病毒等,增加了猪的死亡率。

    本病1830首次在德国发现,现已分布于养猪业发达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感染率为25%~50%,病原菌的分离达91%,发病仔猪迟滞率达10%~25%[2]。我国因引种而将本病带入国内,目前许多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一般认为所有造成鼻甲骨萎缩的都叫AR,但随着对病原、致病机理和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由Bb和DNT+ Pm所引起的AR有许多不同之处。为了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Pedersen等提出命名区分建议,得到了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猪病专家的赞同。将DNT+ Pm的引起或与其他因子共同感染引起的称为进行性萎缩性鼻炎(PAR),由Bb引起的称为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NAPR)。 

1 流行特点 

    一般认为Bb和Pm是本病的原发感染因子,各种应激因素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如营养缺乏、不同年龄的猪共同饲养、密集、拥挤、过冷、过热、空气污浊、通风不良、长期饲喂粉料等都能诱发AR的发生。本病常年均可发生,冬春两季是本病的多发季节,任何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以仔猪最为多见;笔者发现国内土种猪发病较轻,也有此种现象的相关报道[3],具体原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2 临床症状

    Bb引起的NPAR的主要症状为打喷嚏及鼻塞,有时可见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发病常见3周~4周龄的仔猪或断奶猪,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经过几周症状会逐渐减轻;如果继发有DNT+ Pm感染,则会出现持续性的鼻甲骨萎缩并导致不断打喷嚏。PAR的临床症状一般多在4周~12周龄,初期症状与NPAR相似,但随着病程进一步发展,鼻腔分泌物增多,甚至鼻腔流出血液; PAR的典型症状为吻部扭曲变形,上颌短于下颌,面部皮肤皱缩。由于经常流泪,内眼角下的皮肤上形成灰色或黑色的泪斑,病猪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育肥期比正常猪长1倍。如伴发其它呼吸道传染病MPS、PRRS、PCP等可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鼻部变形的病猪,沿两侧第1和第2臼齿间的连线锯成横断面可见鼻甲骨卷曲变小而钝直,鼻中隔歪曲,有的病猪鼻甲骨萎缩消失,使鼻腔成一大空腔、鼻腔内常有大量粘脓性甚至干酪性渗出物。?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及病理学诊断  病理剖检是目前诊断AR最实用的方法,临床实践中,常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做出临床诊断,有条件时可用X射线作辅助诊断,可以早期诊断猪萎缩性鼻炎,此法检出率高,且对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但操作困难,且不能检出轻度病变病例[1]。

4.2 细菌学诊断病猪鼻外部消毒后,用无菌棉拭子插入鼻腔中较深部位,轻轻转动,采集的病料接种于鉴别培养基。Bb在鲍-金氏培养基上培养24 h,可看到针尖大小、透明的小菌落,48 h菌落增大到2 mm左右,灰褐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光滑隆起,有一种特殊的霉臭味,菌落密集处形成灰褐色菌苔;在痢特灵-麦康凯培养基上培养40 h~70 h,形成1 mm~2 mm淡茶色的菌落,光滑隆起,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培养48 h形成灰白色、圆形较大菌落(直径2 mm以上),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革兰氏染色阴性。碱性美蓝染色见有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单个散在或成对排列,有时形成短链。经纯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并进行系列化试验和菌型鉴定。Pm在痢特灵-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24 h形成极细小透明的菌落,48 h形成圆形、隆起、光滑、灰白色、中等大小的菌落(直径 2mm~3 mm),无溶血现象。革兰氏染色阴性,碱性美蓝染色呈明显的两极浓染。

    生化试验,Bb不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能利用枸橼酸盐,尿素酶、氧化酶阳性,VP试验阴性,不形成靛基质。Pm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利用枸橼酸盐,氧化酶阳性,尿素酶和VP试验阴性,能形成靛基质。

    PCR和ELISA方法。用PCR法时不需做目的菌的分离培养,在高浓度的目的菌存在时不必做增菌培养,可直接从所采取的鼻腔分泌物中分离DNA应用于检测,该方法操作比较简单,易于推广;ELISA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出的一种方法,但该方法操作繁琐,费时费力。 

4.3   血清学诊断?有试管凝集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在病原菌感染猪后,2周~4周血清中开始出现凝集抗体,但感染时间在3个月以上时才能在部分感染猪体内检测出抗体,因此,会出现假阴性情况,这种方法对商品诊断价值较小,只对种猪有一定的诊断价值[7];据吴斌等报道[8],乳胶凝集试验检出率高于试管凝集试验,而且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是基层兽医部门和猪场较为理想的一种检测方法。 

5 综合防治 

     必须综合考虑饲养管理、营养、环境卫生等多方面因素,才能使AR得到有效的控制。

(1)切断传染源。本病一旦传入猪群就很难清除,因此防止本病传入很重要,要做到不盲目引入种猪,应该从经过专门检疫的种猪场引进种猪。

(2)预防为主。制定一个好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试验表明,接种猪萎缩性鼻炎、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灭活疫苗,可使猪群AR临床发病率由51.39%降至8.33%[9],应用市售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制成的油佐剂二联苗。在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1次,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在4周龄和8周龄各注射1次,未免疫母猪所生仔猪1,4周龄和8周龄各注射1次,可产生较好的免疫力[10]。种公猪每年注射2次,在防疫时要搞好环境卫生,在此基础上疫苗才有良好的效果。建议采用颈深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易引起肿包,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从而影响疫苗的吸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仔猪免疫,由于注射疫苗量少,为了防止注射后疫苗外渗,建议采用较细的9号注射针头,按照“慢推快拔”的要领注射,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药物控制。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在饲料中进行添加来预防本病。无药敏条件的猪场,可在饲料中添加大环内脂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例如磺胺嘧啶400 mg/kg~2 000 mg/kg饲料,土霉素400 mg/kg~1 000 mg/kg饲料,饲喂未见临床症状的猪;饲料中添加一种或几种有效抗生素对治疗PAR和促进生长均有益,但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的猪会产生耐药性,且容易造成体内药物残留,尤其是疾病流行时对临近屠宰的育肥猪,药物治疗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评价[11]。对有临床症状的仔猪可以肌肉注射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或用卡那霉素液鼻腔喷雾。中草药对该病的防治亦有较好的效果[12],药用辛夷、黄柏、知母、半夏各40 g,栀子、黄芩、当归、苍耳子、牛蒡子、桔梗各15 g,白藓皮、射干、麦冬、甘草各10 g粉碎后分2份,早晚各1份,25 kg猪1 d用量,连用9 d。

(4)全进全出。 猪全部出场后空栏两个星期并对栏舍进行全面消毒,是控制AR的有效措施,但规模较大的猪场一般饲养有不同日龄的猪和自己繁育的种猪,所以难以实施全进全出的措施,此方法适用于小型猪场和个体养殖户。

(5)加强饲养管理。 饲料营养要全价,饲料营养缺乏可致使本病症状进一步加重。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注重栏舍环境卫生,减少尘埃;改变饲喂方法,改干粉料为湿拌料,对预防本病有一定意义。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对策 防治 萎缩 培养 诊断 症状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