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当前养猪谨防几个热点病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养猪巴巴网    
蓝耳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猪发生的一种新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是目前养猪业重点防范的疫病。
 
病原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的病原属动脉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一种有囊膜核糖核酸病毒,分为强毒、弱毒和无毒3种毒株。该病毒在酸碱度小于5或大于7时,感染率降低90%以上,在37℃48小时和56℃45分钟即可丧失活性。
 
流行特点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秋冬季节,且各个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得病,但以妊娠母猪和2日龄~28日龄的仔猪最易感染。其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接触传染和空气传递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一旦传入可出现持续感染达16个月之久,2个月~3个月内有85%~95%的母猪血清学检查呈阳性。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猪临床症状常表现轻微、严重和带毒无症状。临床表现差异极大,是该病的显著特征之一。发病母猪体温升高达 40.5℃~41℃,厌食,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部分患猪的背侧、双耳的耳尖及边缘呈红蓝色,常使怀孕105天~112天的母猪发生早产、流产或产死胎现象,发病公猪性欲减退,采精量减少,精子密度降低,导致公猪的生产性能下降。发病仔猪出生时死亡或产出后个体小,体质虚弱,并发生腹泻,死亡率达30% ~50%,高者死亡率达80%~100%。育肥猪发病症状较轻,常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两耳发蓝,生长发育缓慢,料肉比显著下降。患猪死亡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眼球肿胀突出,头、臀部皮下水肿,胸腔、心包积水,心室扩张,心肌萎缩,肾脏皮质部点状出血,肺脏呈间质性肺炎病变。
 
防治方法目前,对该病还没有研制出成熟的疫苗,因此主要是采取综合防治方法。一是从外地引进的生猪要严格检疫,并至少观察隔离饲养 8周,对确系健康的猪才能合群饲养,严防疫病传入。二是要严格养猪场内的清洁卫生和消毒、转群制度,落实配套的疫病综合防疫制度。三是加强对母猪的精心护理,冬春季节舍温应保持在22℃~26℃,并保证母猪饲料全价营养,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应,同时注意喂给母猪青绿多汁饲料。四是对发生该病的猪场和病猪死亡的栏舍,可采用2%~3%火碱消毒圈舍,或用0.2%过氧乙酸带猪消毒。五是对已发生该病的患猪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缓解病情,防止继发感染:①给母猪肌肉注射安乃近或氨基比林等解热类药物以利病猪退热;②发现有早产、流产症状的母猪,可在肌肉注射黄体酮的同时,配合用鲜苔麻根20克、仙鹤草25克、艾叶10克,煎水给猪内服,以利母猪安胎保胎;③肌肉注射抗菌素类药物或内服磺胺类药物,并配以等量的碳酸氢钠,以防患猪发生继发感染;④保持猪舍内清洁、通风干燥,以促进病猪康复。六是对病弱仔猪及早淘汰、死胎及死亡的病猪作深埋处理,以减少病原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急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征,多数动物于局部皮肤呈现持续性的剧烈瘙痒。病猪的年龄不同,其临床症也有差异。哺乳仔猪出现发热和神经症状,病死率甚高;成猪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发生流产。病猪都无明显的皮肤瘙痒现象。
 
病原是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病毒,常存在于脑脊髓组织中,病猪发热期间,其鼻液、唾液、乳、阴道分泌物及血液、实质器官中都含有病毒。病毒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圈或干草上能存活一个多月,在肉中能存活5周以上,2%火碱和3%来苏儿能很快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对伪狂犬病病毒有易感性的动物甚多,有猪、牛、羊、犬、猫及某些野生动物等,而发病最多的是哺乳仔猪,且病死率极高,成猪多为隐性感染。这些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可较长期地带毒排毒,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鼠类粪尿中含大量病毒,也能传播本病。本病的传播途径较多,经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以及生殖道均可感染。仔猪常因吃了感染母猪的乳而发病。怀孕母猪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而使胎儿感染,以致引起流产和死产。一般呈地方流行性发生,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临床症状猪的临床症状随着年龄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无明显的局部瘙痒现象。哺乳仔猪及离乳幼猪症状最严重。临床上呈现严重神经症状的病猪,死后常见明显的脑膜充血及脑脊髓液增加,鼻咽部充血,扁桃体、咽喉部及其淋巴结有坏死病灶,肝、脾有1毫米~2毫米灰白色坏死点,心包液增加,肺可见水肿和出血点,都非本病特有的变化。组织学检查,有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变化。
 
类症鉴别对有神经症状的病猪,应与链球菌性脑膜炎、水肿病、食盐中毒等区别。母猪发生流产、死产时,应与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乙型脑炎、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病等相区别。链球菌性脑膜炎除有神经症状外,常伴有血症及多发性关节炎症状,白细胞数增加。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有良好效果。水肿病多发生于离乳期。眼睑浮肿,体温不高,胃壁和肠系膜水肿。食盐中毒有吃食盐过多的事实,体温不高,喜欢喝水,有出血性胃肠炎,无传染性。
 
防治方法在病猪出现神经症状之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猪血液,有一定疗效,但是耐过猪长期携带病毒,应继续隔离饲养。
 
平时的预防措施:自洁净猪场引进种猪,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一个月,并采血送实验室检查。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消毒1次,粪尿放发酵池或沼气处理。捕灭猪舍鼠类及野生动物等。种猪场的母猪应每三个月采血检查1次。
 
流行时的防治措施:一是对感染种猪的净化措施。根据种猪场的条件可分别采取4种清除措施:①全群淘汰更新。适用于高度污染的种猪场,种猪血统并不太昂贵者,猪舍的设备不允许采用其他方法清除本病者。②淘汰阳性反应猪。每隔30天以血清学试验检查1次,连续检查4次以上,直至淘汰完阳性反应猪为止。③隔离饲养阳性反应母猪所生的后裔。为保全优良血统,对阳性反应母猪的后裔,在3周龄~4周龄断奶,分别按窝隔离饲养,至16周龄时,以血清学试验测其抗体,淘汰阳性反应猪,经30天再测其抗体。④注射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苗。种猪(包括公母)每六个月注射1次,母猪于产前一个月再加强免疫1 次,以后每半年注射1次。种猪场一般不宜用弱毒疫苗。二是对发病肥育猪场的处理方法。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可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除发病乳猪、仔猪予以扑杀外,其余仔猪和母猪一律注射伪狂犬病弱毒疫苗(K61弱毒株),乳猪第一次注苗0.5毫升,断奶后再注苗1毫升;3月龄以上的仔猪和架子猪1毫升。成年猪和妊母猪(产前一个月)2毫升。
 
圆环病毒病
 
在现时的养猪行业里,已是谈“圆”色变,圆环病毒病PCV-2确实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下列问题:
 
病原:猪圆环病毒病是指以PCV-2型圆环病毒为主要病原,单独或继发(混合)感染其他致病微生物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本病的病原体是PCV-2型圆环病毒,圆环病毒有两个血清型,PCV-1型没有致病性。
 
本病最早发生于加拿大(1991),此后很快在世界各地(大洋洲除外)流行,亚洲及我国各地有关的报道也越来越多。PCV-2在我国也普遍存在。
 
发病类型和临床症状 主要有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繁殖障碍、先天性震颤、肠炎等。当前,应重点注意PMWS、PRDC、繁殖障碍和先天性震颤。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主要发生于5周龄~12周龄的仔猪,断奶前生长发育良好。同窝或不同窝仔猪有呼吸道症状,腹泻,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有时出现皮肤苍白或黄疸,黄疸的出现,临床上其他病是不多见的,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常在12周龄~14周龄猪群中零星出现或暴发,持续至18个月~24个月。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现周边为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条带和斑块,病灶通常在后躯、后肢和腹部最早发现,有时亦可扩展到胸肋或耳。发病温和的猪体温正常,行为无异,常自动康复。发病严重者可能显示跛行,发热,厌食和体重减轻。该病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皮肤病损的常见疾病。
 
传染性先天性震颤出生后第一周,严重的震颤可因不能吃奶而死亡,震颤为双侧,影响骨骼肌肉,当卧下或睡觉时震颤消失,外界刺激可引发或加重震颤,如声音或温度刺激,有的在整个生长和发育期间都不断发生震颤。
 
防制措施 到目前为止,尚无商品疫苗供应,现有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二联苗中试产品,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评价。有些猪场应用自家苗,其效果往往因抗原浓度不足而欠佳。生产上要采取下列综合防治措施:
 
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由于PCV-2感染可以导致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通过提高猪群饲料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提高断奶猪的采食量,给仔猪饲喂湿料或粥料,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WS的发生率和造成的损失。
 
完善饲养方式,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PCV-2及其他病原的接触感染机会。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防止不同来源、年龄的猪混养;保持猪舍干燥,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良好的圈舍通风;减少环境应激;合理分群与混养;加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改善空气品质,降低氨气浓度;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
 
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鼠、飞鸟及其他易感动物接近猪场。引进种猪时,要注意来源猪场,应该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并且猪群中没有PMWS的临床症状,同时做好隔离检测等工作;严格淘汰有临床症状的病猪。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由于PCV-2对一般的消毒剂抵抗力强,因此在消毒剂的选择上应考虑使用广谱的消毒药,如碘制剂、吸附型活性有机氯、癸甲丙二醇氯铵复合碘等。这是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最有效措施。
 
无论是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呼吸道病综合征还是其他的复合感染,其病原均有病毒、细菌等多种致病微生物引起。抗生素对大多数细菌、支原体、原虫有疗效,只要能查清继发感染的病原种类,选用敏感药物,能有效降低发病严重程度,减少死亡率。但由于病毒往往是原发性致病因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所以抗生素的疗效并不理想,一旦停药,往往复发。
 
推荐防治方案 针对目前圆环病毒病发病特点和实际生产中由于该病而产生的免疫抑制的不良后果,很容易造成其他疫苗的免疫失败和并发一些细菌性疾病,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并且伴发较高,建议采用以下方案防治:
 
采用抗菌药物,减少并发感染。如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庆大-小诺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进行相应的内科治疗,同时应用促进肾脏排泄和缓解类药物进行肾脏的回复治疗。
 
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维生素B1+B12+VC肌肉注射,也可以使用佳维素或者氨基金维他饮水或者拌料,增进和调整病猪的免疫器官的功能,增强病猪的体质,以使病猪快速恢复。
 
选用新型的抗病毒制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导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中草药抗病毒制剂会取得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病原是一种寄生在猪红血球上的立克次氏体,其可造成红血球的改变而容易为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或是被吞噬细胞所破坏,因而造成红血球数量的减少,导致贫血,发育减慢,料肉比提高。传染途径主要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传播。
 
临床症状 哺乳猪在哺乳前期,由于无法从食物中获取造血成分―――铁质,仅能从日粮以及铁剂的注射来补充铁质,然而这样的铁质含量对于患猪附红细胞体的仔猪是不够的,因此小猪常常会有皮肤无血色、贫血以及黄疸等的症状。怀孕母猪可分为急性以及慢性感染两种,急性的症状有厌食,发烧 (40℃~41.7℃),厌食可长达1天~3天之久,发烧通常发生在分娩前的母猪,持续至分娩过后,有时母猪也会有乳房以及阴部水肿的症状出现。分娩过后,母猪的产乳量降低,母性缺乏,所产下的仔猪发育不良,若无治疗,母猪可于分娩后的第三天后自然痊愈。慢性感染的症状包括配种成功率的降低,乏情,轻微贫血以及受孕率降低等。
 
诊断 经由临床症状很难得到确切的诊断,因此除了临床上的表现之外,可由一些简单的实验室诊断工具来得到确诊。检查的方法如下:抽取少量可疑患猪附红细胞体的猪血液大约l毫升,制成血液抹片,经姬姆萨染色法染色之后于油镜之下做观察。若有感染,可于红细胞周围中发现立克次氏体。但检查慢性的感染时通常需要有其他更进一步的检验才能获得确诊。
 
治疗 对贫血病猪,1日龄~2日龄的仔猪予以肌肉注射200毫克铁剂,以及25毫克土霉素,并于2周龄时再以同样的剂量补充一次;铁剂的给予最主要是要补充因红血球被立克次体破坏后体内进行造血的原料。康复后再发的小猪难以治愈。对于离乳10天后的小猪可于水中添加砷剂或水溶性的土霉素来治疗。对于群体的病猪可于每吨饲料中添加150克的土霉素及45克砷酸来治疗。
 
种猪(1)怀孕母猪:于怀孕第21天到105天的母猪每吨饲料中添加90克砷酸,如有必要可在哺乳母猪饲料中每吨饲料添加45克砷酸,以便安全。(2)所有母猪:对于确诊阳性感染的母猪族群给予每吨饲料180克砷酸,连续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调整剂量为每吨饲料90克砷酸,直至一个月为止。但要注意:砷剂或砷酸的使用切不可随意提高剂量,以防猪只中毒,并且注意于治疗期间,给予猪只充足的饮水。
 
胸膜肺炎
 
本病是由胸膜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典型症状和病变,多呈最急性和急性病程而突然死亡,慢性或呈衰弱性消瘦。主要通过空气沫传播,在集约化饲养密度较大的条件下最易传播,特别是运输过程拥挤或气候突变、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作用下更易发病,成年猪呈隐性经过或表现为呼吸障碍。本病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世界性工厂化养猪五大疫病之一。
 
症状和病变病猪精神沉郁,废食,体温升高至41℃~42℃,不愿卧地,呼吸异常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式坐势,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液体。慢性则表现生长缓慢,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则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突然死亡,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带血分泌物,胸腔有血样渗出液和纤维素性胸膜炎,肺部充血,水肿,切面似肝,坚实,断面易碎,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慢性病变多见胸腔积液,胸膜表面覆有淡黄色渗出物,病程较长时,可见硬实的肺炎区,肺炎病灶稍凸出表面,常与胸膜发生粘连,肺尖区表面有结缔组织化的粘连附着物。
 
防治加强猪群预防工作,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发现病猪要及时治疗,新霉素、四环素、泰乐菌素、青霉素等用于注射,疗效较好。慢性病型治疗效果不理想。发病场可以从病猪中采取病料培养,制成自家苗使用。国外已研制出菌苗并应用于生产。国内以血清7型菌制成的灭活苗,对断奶后仔猪进行免疫,有一定效果。发病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发病猪群饲料中适当添加大剂量的抗生素预防,例如添加土霉素600克/吨饲料,连用3天~5天,或用(林肯霉素+壮观霉素)500克/吨~1000克/吨饲料,连用5天~7天,可防止新的病例出现。抗生素虽可降低死亡率,但经治疗的病猪常为带菌者。病猪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进行治疗,注意要保持足够的剂量和足够长的疗程。感染本病较严重的猪场可用血清方法检查,逐步清除带菌猪,结合经常性的饲料添加药物进行防治,建立健康猪群。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故又称猪繁殖障碍病。其特征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其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本病毒对热、消毒药和酸碱的抵抗力均很强。
 
流行特点猪是唯一已知的易感动物。病猪和带病毒猪是传染源。急性感染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较多的病毒,子宫内感染的胎儿至少出生后9周仍可带毒排毒。一般经口、鼻和交配感染,出生前经胎盘感染。由于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内生存数月之久,容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猪场在大鼠感染后,其粪便带有病毒,可能也是本病的传染源和媒介。本病发生无季节性。发生本病的猪群,1岁以上大猪的阳性率可高达80% ~100%,传播相当广泛。许多种猪场常有本病存在。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在其体内很多组织器官(尤其是淋巴组织)中均有病毒存在。怀孕母猪被感染时,主要临床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如多次发情而不受孕,或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只产出少数仔猪。在怀孕早期感染时,则因胚胎死亡而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怀孕中期感染时,则胎儿死亡后,逐渐木乃伊化,产出木乃伊化程度不同的胎儿和虚弱的活胎儿,在1窝仔猪中有木乃伊胎儿存在时,可使怀孕期间或胎儿娩出间隔时间延长,这样就易造成外表正常的同窝仔猪的死产。怀孕后期(70天后)感染时,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并且外观正常,但可长期带毒排毒,若将这些猪作为繁殖用种猪,则可使本病在猪群中长期扎根,难以清除。本病最多见于初产母猪,母猪首次受感染后获得坚强的免疫力,甚至可持续终生。细小病毒感染对公猪的性欲和授精率没有明显影响。
 
类症鉴别 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传染性死木胎病毒感染、猪衣原体病和猪布鲁氏菌病也可引起流产和产死胎,应注意鉴别。猪伪狂犬病除引起怀孕母猪流产和产死胎外,仔猪也发病,呈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下痢及特征性的神经症状。而猪细小病毒病只侵害妊娠母猪,其他猪则为隐性感染。猪乙型脑炎仅发于蚊虫活动季节,除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外,公猪可发生睾丸肿胀,其他小猪有的呈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肢腿轻度麻痹等神经症状。这与猪细小病毒病有明显区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猪群早期有类似流感的症状。除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产外,患病哺乳仔猪高度呼吸困难,1周内新生仔猪死亡率很高,主要病变为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公猪和肥育猪都有发热、厌食及呼吸困难症状。而猪细小病毒病几乎仅见母猪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其他猪均为隐性感染。猪布鲁氏菌病一般发生于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除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外,公猪可发生睾丸炎。猪衣原体病常可引起怀孕母猪流产及早产,这是与猪细小病毒相似之处,但猪场发生猪衣原体病时,常见小猪发生慢性肺炎、角膜炎及多发性关节炎,公猪发生睾丸炎及附睾炎。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在细胞内可见到衣原体的包涵体。
 
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防止本病在猪场发生,应从无病猪场引进种猪。从本病阳性猪场引进种猪时,应隔离观察 14天,进行两次血凝抑制试验,当血凝抑制滴度在1比256以下或呈阴性时,才可以混群。初产母猪在配种前应进行免疫接种。目前我国研制成功的猪细小病毒灭活油佐剂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4月龄~6月龄的公母猪作两次接种,每次接种5毫升,间隔为2周,免疫期可达7个月。
 
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一些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传染病症的总称。急性型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型则以关节炎、心内膜炎及组织化脓性炎症为特点。而E群链球菌引起的淋巴结脓肿最为常见,流行最广。C群引起败血性链球菌病危害最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病原 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形或卵圆形细菌。不形成芽孢,无鞭毛,有的可形成荚膜,呈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液、血清或腹水有利于该菌生长,本菌的致病力取决于产生毒素和酶的能力,本菌对高热及一般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但在组织或脓汁中的细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数周。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新生仔猪感染,多为母猪传染所致。据报道,我国流行的败血性链球菌病病愈猪,经6个月仍能从扁桃体检出本菌。伤口(如新生仔猪脐带伤口)和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各年龄猪均易感,其中新生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年猪发病较少。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常呈地方流行性,多表现为急性败血型,短期内波及全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新疫区流行期2周~3周,高峰期1周左右。猪淋巴结脓肿的发病率可达90%,猪群内可连年发病。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1天~3天,最短的数小时,长的可达6天。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多不见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病猪突然不食,体温41℃以上,稽留热,精神沉郁,嗜卧,步态不稳,呼吸迫促,流浆液性鼻汁,腹下、四肢下端及耳呈紫红色,并有出血斑点,便秘或腹泻带血,尿色发黄或发生血尿,可表现关节炎,跛行。有些猪表现为脑膜脑炎型,抽搐,共济失调或作圆圈运动,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呈游泳状,最后衰竭或麻痹而死。部分病猪还表现为肺炎或胸膜肺炎症状,呼吸急促,咳嗽,呈犬坐姿势,最后窒息死亡。慢性型,体温时高时低,一般在40℃左右,精神、食欲时好时坏。一肢或多肢关节肿大,跛行,站立困难或卧地不起,逐渐消瘦,贫血,有的颈部皮下出现脓肿,触诊硬痛,破溃后流出脓汁。病程长短不一,一般2周~3周,有的长达1 个月。
 
防治措施 疫区或疫场应接种猪链球菌疫苗。一旦发生本病,应及时隔离,治疗病猪。猪舍、栏、用具用百病消喷洒消毒,舍外用2%烧碱水消毒。未发病猪进行紧急预防注射,饲料中每吨添加400克土霉素,连喂4天。
 
治疗 大剂量青霉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但治疗要及时,体温恢复后应继续用药2次~3次。土霉素、复方磺胺类药也有良好疗效。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当前, 养猪, 几个, 热点, 谨防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