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气喘病也叫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或猪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猪的呼吸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中,病猪和带菌猪是其主要传染源。发病猪的生长速度缓慢,饲料利用率低,育肥饲养期延长。其传播途径主要有:感染初期猪肺炎支原体存在于气管和支气管表面,并损害黏膜―纤毛屏障,使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增生(免疫反应明显参与病变发展致使肺脏发生实变);感染猪对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应答主要发生于疾病的后期(感染后15~20周),可见,这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该病对各大猪场的危害更为严重,做好此病的预防与治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尤其哺乳仔猪及幼龄猪最易感染。传染在哺乳期就开始了,由大猪传给小猪,小猪在6周龄或更大时才出现临床发病。成年猪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妊娠后期母猪常急性发作,死亡率高。
新疫区常呈暴发性流行,多数急性经过,症状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老疫区多数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低。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在气候骤变、阴冷潮湿、猪群拥挤、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时常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初、中期病猪用药物治疗后,病状暂时见好,以后又能复发,后期难以治愈。
该病流行时常出现继发感染,如继发巴氏杆菌病、胸膜肺炎、沙门氏杆菌病等,可使死亡率明显增加。
2 临诊症状。
该病潜伏期10~16天,一般体温、精神和食欲正常。病初为短声连咳,在早晨出圈后受到冷空气的刺激,或经驱赶运动和喂料的前后最容易听到,同时流少量清鼻液,病重时流灰白色黏性或脓性鼻液。在病的中期出现气喘症状,呼吸次数每分钟达60~80次,呈明显的腹式呼吸,此时咳嗽少而低沉。至病的后期,则气喘加重,甚至张口喘气,同时精神不振,猪体消瘦,不愿走动。这些症状可能随饲养管理和生活条件的好坏而减轻或加重,病程可拖延数月,病死率一般不高。
3 病理剖检
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呈淡灰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像新鲜的肌肉样,俗称“肉变”,切面流出微浑浊灰白色带泡沫的浆性或黏性液体,病程长或重时病变部呈淡紫色、深紫色或灰白色、灰黄色,半透明减轻而坚韧度增加,俗称“胰变”或“虾肉样变”。具有特征性增大的水肿性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支气管带有泡沫性渗出物。
X线检查:以直立背胸为主,侧位或斜位为辅,可见肺野内侧区和心膈角区呈不规则的云絮状渗出性阴影,密度中等,边缘模糊,即为病变区,肺野外周区无明显变化。通过对患肺切片触片标本的荧光抗体作技术鉴定,还可用试管补体结合反应。
血清学检查:目前常用方法为间接血凝试验及琼脂扩散方法进行普检,淘汰阳性母猪。
4 猪场猪气喘病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做到早诊断、早隔离,及时消除刺激原
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降低和减少应激,降低空气的湿度,搞好环境卫生,改善猪场小环境,降低空气中的粉尘、降低氨气浓度。注重搞好隔离消毒措施,防止呼吸疾病的传播,定期进行带猪消毒和转群消毒等。
怀孕母猪实行单圈饲养,使小猪感染本病只能来自本窝母猪;反馈检查母猪是否为带菌母猪或病母猪、抑是健康母猪,逐步确定无本病的健康母猪群,使之扩大为无本病的健康猪场。平时加强对猪群观察,一听咳嗽,特别注意在夜间、清晨打扫猪舍,喂食和运动时,猪只有无咳嗽、喷嚏现象,二查呼吸,在猪群休息时注意呼吸次数和呼吸深度,确定病猪,这是防止扩散、迅速控制本病发展的重要环节。隔离饲养还包括对种母猪实行单圈饲养,做到“母猪互不见面,小猪不窜圈”。
4.2 加强猪气喘疫苗免疫注射
种猪和新生仔猪注射接种猪气喘病弱毒冻干疫苗。免疫程序:每年8~10月份给种猪和后备猪注射猪气喘病弱毒菌苗1次。仔猪还可进行二次免疫以提高猪群免疫力,7~15日龄首免,60~80日龄二免。通过预防注射可有效的防止猪气喘病的发生。阳性场病愈母猪(可能隐性带菌者)临产前1个月以0.1 %土霉素碱饲喂2周,或连续口服泰乐霉素和三甲氧苄二胺嘧啶,密集药物治疗也可获得无气喘病母猪,以防疾病的垂直传播。
4.3 适当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
可以通过适当使用土霉素、氟苯尼考、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泰妙菌素等加强对猪场的预防和治疗。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进行免疫注射、提高和培育健康猪群,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应激,避免使用发霉素变质饲料,搞好环境消毒,防止传染等,可有效控制呼吸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