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和其他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为发热,奇痒(猪除外),脑脊髓炎的症状。
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出现流产、死胎及呼吸症状,哺乳仔猪一般表现为神经症状。
病原:
病原为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I型。病毒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甲醛、乙醚、紫外线都很敏感。本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在分娩高峰的母猪舍先发病,几乎每窝都发病,发病率达100%。但发病和死亡有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病猪、带毒猪和带毒的鼠类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病毒随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易感猪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发生传染。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生殖道感染,还可发生垂直传播。泌乳母猪感染发病可经乳汁传给哺乳仔猪发病。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日。发病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兴奋不安,体表的肌肉痉挛,眼球振颤,向上翻,运动障碍。有间歇性的抽搐,严重的出现角弓反张,发热、高热,最后昏迷死亡。病程36-48小时。耐过的仔猪往往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母猪多呈一过性和亚临床性,孕猪出现流产、死胎。流产发生率为50%。
病理变化:
具有诊断价值的变化为鼻腔卡他性或化脓出血性炎,扁桃体水肿并伴有咽炎和喉头水肿,勺状软骨和会厌皱壁呈浆液性浸润,并常有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覆盖,肺水肿、上呼吸道内含有大量泡沫样的水肿液,喉粘膜和浆膜可见点状或斑状出血。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和下颌淋巴结充血、肿大、间有出血。心内膜有斑状出血,肾点状出血性炎症变化,胃底部可见大面积出血,小肠粘膜出血、水肿、粘膜形成皱壁,大肠呈斑块状出血,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有点状出血,病程较长者,心包液、胸腹腔液、脑脊液明显增多,肝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诊断:
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可作出初步诊断,要确诊本病须进行病理学诊断或实验室诊断。
防治方案
可应用疫苗预防本病。要彻底根除本病,须反复检疫,淘汰阳性猪。另外应做好消毒、灭鼠等工作,防止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