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猪口蹄疫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养猪巴巴网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 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以患病动物的口、蹄部出现水疱性病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
 
 
病 原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干粪中病毒可存活14天,在粪浆中可存活6个月,在尿水中存活39天,在地表面,夏季存活3天,冬季存活28天。
 
口蹄疫病毒在动物组织、脏器和产品中存活时间较长。在冷冻存放中,在脾、肺、肾、肠、舌内至少存活210天。
 
冷藏(4℃)胴体产酸能在3天内杀死病毒,但淋巴结、脊髓和大血管血凝块的酸化程度不够,如肌肉pH5.5时,附近淋巴结仍在 pH6以上。病毒可在淋巴结和骨髓中存活半年以上。
 
口蹄疫病毒对酸、碱、氧化剂和卤族消毒剂敏感,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选用。
 
 
临床症状
 
口蹄疫发病初始,猪往往出现精神抑郁、发热、流涎、跛行,但特征性症状是口、鼻、蹄及乳房等无毛部位出现水疱,继而水疱破裂,形成溃疡、结痂,痂块脱落后形成斑痕。
 
 
防治措施
 
国内外对口蹄疫防治积累了丰富经验,以下五项措施证明是有效的:
 
1.扑杀病畜及染毒动物 扑杀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隐性感染动物和牛、羊等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疫情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扑杀动物的范围,扑杀措施由宽到严的次序可为病畜→病畜的同群畜→疫区所有易感动物。
 
2.免疫接种 目的是保护易感动物,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范围。现行油佐剂灭活疫苗的注射密度达80%以上时,能有效遏制口蹄疫流行。疫苗接种可分为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实施免疫接种应根据疫情选择疫苗种类、剂量和次数。常规免疫应保证每年2~3次,每头份疫苗含3PD50以上。紧急预防应将每头份疫苗提高到6 PD50,并增加免疫次数。
 
3.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染毒物品移动 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小到一个养猪户,大到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无口蹄疫状态,必须对上述动物和物品的引入和进口保持高度警惕。疫区必须有全局观念,其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运出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4.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追溯和追查易感动物及相关产品外运去向,并对之进行严密监控和处理。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