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俗称红皮病) 主要通过昆虫、螨虫、虱子等传播,或在防疫打耳号和去势时由污染的针头、器械传播。子猪可通过患病母猪的子宫感染。该病的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多在温暖的季节,夏秋季病猪症状严重,甚至发生大批死亡,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为高热不一,体温在40.5℃~42℃之间,眼结膜潮红,步态不稳,食欲减退或废绝,体弱者很快死亡。病程长者皮肤发红,毛孔有出血点(脊背上为主),后期皮肤苍白,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病猪呈逐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母猪和中大猪多表现体温莫名其妙地下降。 猪弓形体 主要发生在5月~9月,3月龄~4月龄架子猪最易感,主要通过蚊子、螨虫、虱子等传播此病。大部分消毒液杀灭不了虫卵。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达41.5℃~42℃,呈稽留热。粪便先干结,带有黏液,后期下痢。粪便干燥,被毛逆立,结膜潮红。耳、鼻、后肢内侧和下腹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或间有出血点。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母猪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两腹股沟之间皮下有大而圆的与周围界线明显的出血黑点。 剖检 肺肿大出血,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肿大,表面有丘状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和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串珠状。三腔积液。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主要危害保育猪和肥育猪,造成猪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死亡率升高,而且猪群发病后由于免疫功能受抑制,猪只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性降低,容易感染各种并发病,使养猪场损失进一步加大。 症状和病变 通常发生在11周龄~24周龄的生长育肥猪,部分5周龄~10周龄的保育子猪也可发生。生长育肥猪发病率在2%~10%,发病严重的猪场高达80%,死亡率较低,一般在5%~20%。病猪表现为皮肤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现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条带和斑块。病灶通常在后躯、后肢、背部和腹部,有时亦扩展到胸或耳。发病温和的猪体温正常,行为正常,常自动康复。 剖检可见部分患猪肾脏肿大,表面有白色坏死灶或点状出血,淋巴结,主要是腹股沟淋巴结充血、肿大,有时胸腔和心包有积液。 温和型猪瘟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不久,即出现顽固性腹泻,反反复复,不脱水死亡也逐渐消瘦,到后期出现耳朵及全身发紫,或全身有许多出血点,身上发白。母猪感染后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出现食欲减退,但产下的子猪不会吃奶、肌肉震颤、腿外翻、关节肿大、蹄尖着地、走动困难。有的猪发病后,打针就好,停针就反复。 剖检变化 喉头有出血点,肾颜色变淡,表面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脾肿大,出血,边缘有突出于表面的出血性梗死。膀胱有出血点(如麻雀蛋样)。慢性病例在大肠回盲部黏膜有纽扣状溃疡。 综合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驱虫,定期消毒,做好防疫。 治疗方法 针剂:黄芪多糖+磺胺间甲氧嘧啶。黄芪多糖+头孢噻呋(针对皮炎与肾病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