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的常发病除了猪瘟、链球菌病、猪流感、仔猪副伤寒、嗜血杆菌病、腹泻以外,近几年来还流行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体病,使夏季猪病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及特点,本文主要根据当前夏季流行的这两种疾病进行分析,希望引起养殖户的重视。 1、猪附红细胞体病 病原: 是猪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体目,寄生于细胞内,也可游离于血浆中。 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本病多发生在夏季,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特别是猪虱。另外,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等也可传播。应激因素如饲管不良,气候恶劣或其它疾病,可使隐性感染猪发病。 临床特点: 主要呈现出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病初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症状。有的猪毛孔出现明显的出血点,并可以刮掉,有的用手摸,可以看到出血情况。血液稀薄,凝固不良。 预防措施: 预防该病的重点工作是驱蚊和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如蚧螨)。阉割,断尾时应注意器械的消毒工作。注射时勤换针头,做到一猪一个针头。 治疗方法:目前最有效的药物有土霉素、多西环素、血虫净等。还应注意适当的补铁。 病原: 本病由龚地弓形体引起,又称弓形虫病、毒浆原虫病。弓形体病的病原是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的刚第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弓形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分5种类型,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包囊是在中间宿主(人、猪、犬、猫等)体内形成的,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是在终末宿主(猫)体内形成的。猫是弓形体生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流行特点: 多见于3月龄仔猪,6月龄以上猪发病较少。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可通过胎盘、消化道、呼吸道及吸血昆虫传播。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有些地方以6~9月份的夏秋炎热季节多发。 临床特点: 突然发病,常表现为流感症状,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表现为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下痢或便秘,并带有粘液或血液,怀孕猪感染,可引起流产或死亡。 病理变化: 肺呈大叶性肺炎,暗红色,间质增宽,含多量浆液而膨胀成为无气肺,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的浆液。全身淋巴结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灰白色的坏死点。肝肿胀并有散在针尖至黄豆大的灰白或灰黄色的坏死灶。脾脏在病的早期显著肿胀,有少量出血点,后期萎缩。肾脏的表面和切面有针尖大出血点。肠黏膜肥厚、糜烂,从空肠至结肠有出血斑点。心包、胸腔和腹腔有积水。 预防措施: ⑴猪场内应禁止养猫,并经常性灭鼠。 ⑵畜舍经常保持清洁,定期消毒,一般消毒药均可。 ⑶对流产的胎儿及其排出物,死亡尸体应严格处理,防止污染。 ⑷在夏秋易发季节,进行药物预防,常用的预防药物为磺胺六甲氧嘧啶加三甲氧苄氨嘧啶(又称磺胺增效剂,简写TMP)拌料连喂一周。 总之,夏季防止猪新的传染病的发生,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暑降温,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对环境、用具消毒。其次要注意消灭吸血昆虫,除用药物驱杀外,可在猪舍安装纱网,能有效地防止蚊、蝇的叮咬,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第三,猪发病后,应及时查明原因,尽早治疗,对病死猪要无害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