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增强猪免疫力的七大途径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河北农业大学兽医院副院长

目前,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II型感染、猪副红细胞体病、猪增生性肠炎、猪瘟、猪气喘病、5号病、仔猪大肠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萎缩性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布鲁氏菌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等病已是我国较大范围内猪场的常发病和多发病,并且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已是普遍发病的规律。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养猪人该怎么办?原则就是要提高猪群的抵抗力、抗病力、免疫力。

动物的免疫力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强调发什么病打什么苗!其关注的是“病”。这种头痛医头的应对方式,在目前细菌多血清型加之不断涌现新的病毒变异株的情况下,导致猪病的控制困难重重。

非特异性免疫强调不问什么病,关注的是“猪”本身。没有正常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即便再好的疫苗,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目前,增强猪免疫力的方法主要有:

1 正确的使用疫苗

规范免疫接种操作规程,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用可靠的生产厂家的疫苗。在免疫接种操作过程中严禁打飞针和漏针,要确实做到“头头免疫”,且要做到“一猪一针头”。 在免疫前要观察猪群的健康情况,发现可疑病猪,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暂不做免疫,等机体恢复健康后再补注,且要注意在免疫前后几天尽量不要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病毒类药物,以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价。

考虑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建议在首次免疫猪瘟的剂量调整为2~4头份。

2 改变和完善饲养方式,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在饲养过程中,减少猪群的应激反应,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大量实验证明当猪的日粮中的营养水平能够满足猪的营养需要时,猪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机体的性能处于最佳状态,猪体的免疫能力增强,对于外界的病原入侵就设置了屏障,所以可以通过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来预防各种疫病的暴发。

规模化猪场还应该坚持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这样才能避免不同日龄猪混群饲养,从而降低和减少猪群之间猪瘟病毒的接触感染几率。在猪群转群以前做到圈舍的彻底冲洗,然后用较强的消毒剂进行多次严格消毒,最大限度的降低猪场内病原微生物,减少和杜绝猪群继发感染的几率。严格禁止在猪场内饲养犬、猫和家禽。定期对猪厂内进行灭鼠、灭蝇工作,随时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

3 建立药物预防机制

中药制剂黄芪多糖能刺激T细胞和B细胞功能增强,促进巨噬细胞呈高度伸展的扁平状,提高其吞噬活性,增强杀伤细胞活性(与白细胞介素有关)从而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使动物机体产生抗病毒蛋白而抑制病毒蛋白合成,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在饲料中适当的添加一些抗菌药物(如:四环素、土霉素、泰乐菌素、阿莫西林等等)可以有效的预防呼吸道、消化道、附红细胞体等的继发感染。

不定期的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和抗菌素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猪瘟。

4 使用人工授精技术

大量的试验证明病毒不光通过母猪的繁殖进行垂直传播,而且能通过公猪的精液垂直传播猪瘟。所以在基层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势在必行。此处猪的人工授精是指用人为的方法采集到经检测健康的公猪精液,然后对精液再次进行检测处理后输入到发情母猪体内使其受胎。这样大大降低和杜绝了猪瘟病毒经公猪精液垂直传播的途径。

5 早期断奶隔离饲养技术(SEW)。 SEW技术是目前净化和控制猪场疫病的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是养猪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病毒感染母猪后,母猪是持续带毒的最大传染源,对河北省的几个猪场进入配种月龄的后备母猪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大部分检测结果为阳性,但是母猪本身没有任何症状,且产生了免疫力。仔猪在14~21日龄以前可以凭借从母猪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产生被动免疫抵抗病原,30日龄后可以凭借自身产生的主动免疫抵抗病原。关键是14~30日龄之间是仔猪免疫力最为薄弱的时候,此时若和感染母猪共处极易感染。SEW技术的关键就是在仔猪免疫力最为薄弱的时候(12~15日龄)进行断奶并远离母猪进行隔离饲养,从而切断病原从母猪到仔猪的垂直感染。

6 乳前免疫技术(超前免疫)

初生仔猪未吮食母乳前,体内不存在对接种的疫苗会产生对抗作用的母源抗体。开始吮食母乳3小时后体内(血清中)才出现母源抗体,6小时达到高峰。根据生物竞争及排斥原理,吮食母乳前趁体内尚缺乏母源抗体时注射疫苗,先入为主,抢先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动免疫,即不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但是必须严格按要求操作。

7 使用免疫增强剂

7.1转移因子(TF)

TF是从机体正常淋巴细胞或淋巴组织(脾脏、扁桃体、淋巴结)获取制得的一种核肽酸,它能将供体细胞的免疫信息转移给接受机体的淋巴细胞,经过转化、增殖、分裂,形成含有TF密码的特异DNA,而使机体获得较高的免疫能力。

7.2左旋咪唑(LMS)

LMS是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能提高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力,缓解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降低癌瘤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7.3 胸腺素(胸腺多肽)

胸腺素从动物胸腺中提取,可促进免疫淋巴T细胞的分化成熟。主要用于因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和自体免疫性疾病。

7.4结核菌素(BCG,卡介苗)

结核菌素能刺激免疫活性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K细胞-抗体依赖杀伤细胞),促进抗体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主要用于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的治疗。

7.5亿妙灵(免疫促进剂)

亿妙灵是从细菌(E.COLI)细胞壁中萃取的脂多醣及不活化初油酸菌粒层细胞。其作为疫苗增效剂和非特异性免疫改良剂,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加巨噬细胞数量,相继提高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内源干扰素和抗体数量及活性,从而增强畜禽的抗病能力。

7.6 叶酸和VB12

叶酸和VB12是体内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物质。缺乏时,血细胞的分裂和成熟停滞,造成白细胞减少和巨幼细胞贫血。

7.7 硫酸锌

硫酸锌或氨基酸锌对维持免疫器官和促进颗粒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重要作用。若锌不足,胸腺、淋巴结、脾脏萎缩,T淋巴细胞成熟受阻,引起免疫缺陷。锌还参与机体多种酶的合成(DNA聚合酶、谷氨酸脱氢酶)。锌不足时含锌酶的活性降低,DNA和RNA的合成受阻,导致多种氨基酸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减少,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7.8 腐殖酸钠

腐殖酸钠是一种免疫增强剂,能提高免疫器官的生理功能,能使红髓中的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指数上升;还能对抗皮质激素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而起到协同抗炎的效应。

7.9 黄芪多糖

本品为中药黄芪(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芪多糖对动物体有免疫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促进抗体生成。

与黄芪多糖相似的药物有(含有多糖成分):香菇、枸杞、甘草、淫羊藿、芦荟。

7.10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中药的分类

提高淋巴母细胞分化能力的有:黄连、黄芩、蒲公英、金银花、地丁、五味子、川芎、红花、丹参、柴胡、人参、白芍、生地、何首乌、酸枣仁、鹿茸、阿胶等。

促进抗体产生的有:洋金花、黄芪、千金藤、黄连、黄芩、鱼腥草。

促进产生干扰素和免疫球蛋白的有:刺五加、黄芪、芦荟、龙胆草、丹参等。能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和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的有:黄芩、黄连、鱼腥草、白花蛇草、大蒜、千金藤、党参、大黄、白术、灵芝、防己、杜仲、甘草、青蒿、穿心莲、金银花、大青叶、一枝黄花等。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免疫力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