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是猪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期,此时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母源抗体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才刚刚开始建立,加上生长速度快、各种外界应激因素多,特别是秋冬季节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再加上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很容易发生各种疾病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因此秋冬季节更应做好保育猪的饲养管理,通过多年的养猪体会,我们把养好保育猪的关键总结为五个字:净、挑、差、散、气。
净
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猪舍的干净,即做到全进全出,做好彻底清洗消毒,其程序和产房全进全出完全一致:首先将上一批猪全部转群后,做到保育舍不留死角,如漏缝板缝隙遗留的粪渣,饮水器舌头上的残物,料槽角落中的剩料,电线上面的苍蝇屎等,任何一个疏忽都会导致上一批历史问题的遗留;也只有做到不留死角才能保证消毒工作的彻底;同样类似产房全进全出干燥是关键,对保育舍进行彻底清洗,喷雾、熏蒸消毒后,保证栏舍干燥3~5天。
而净的另一方面是指转入猪群本身的“干净”,即在全进全出的基础上做到“优进全出”。首先应清楚“有舍方有得”,剔除猪群中的“伤寒玛丽”,断奶转群时将病猪、僵猪、残猪全部淘汰或转入隔离舍,避免同群中疾病的水平传播,同时也避免饲料浪费。当然,断奶转群时大部分猪会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一旦应激过大就会表现发病,因此对于全群猪应做好体内病原的清除,针对保育猪易感染的链球、副猪、大肠杆菌等采用敏感、长效、无免疫抑制的抗生素,如注射长效土霉素1~1.5mL,而对于呼吸道疾病多发的秋冬季节应在保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5kg/t,同时配合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1kg/t拌料饲喂7~10天,以做到全面清除病原,提高猪群抵抗力。
挑
挑一方面是指控制入舍猪的质量:因为如果进入猪舍的猪本身有病,这头猪就可传染给其他猪,最后是大群发病。同时还要保持猪群的均匀度,否则大小强弱不均,弱猪往往会越来越弱,从而影响整体出栏,还容易引起发病死亡。
另一方面是指保育期间从猪群中挑病弱猪:现在保育猪多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 病弱猪很难在喂料时发现,而平时如果不注意,很难将病弱猪挑出,一旦发现往往已到疾病晚期,使治疗难度加大。如果我们在装猪时留一两个空栏,然后每天对猪群进行仔细观察,从中挑出病弱猪,转入预留的空栏中,给予更好的环境条件和优质饲料,再加上必要的治疗,这些病弱猪就会转好。而如果病弱猪和强壮猪一起生存,往往是受欺凌的对象,会越来越弱,直至生病死亡。另外,挑出病弱猪,也更有利于治疗,而且效果也会更好。
差
差也有两个内容,一是温差,二是营养落差。
温差是指断奶前后的温差,转群前后的温差,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在温差的把握上,断奶后的温度稍高于断奶前的温度,转群后的温度应稍高于转群前的温度,晚上温度尽可能高于白天的温度。因为前两种是应激最大的两次,每次应激都会出现采食量减少,采食量减少则能量供应不足,也就是饿肚子时更会感到寒冷,所以这时给猪适当提高温度是非常必要的;而晚上应比白天温度高,是因为猪在睡觉时对温度的需求高于活动时。所以在前三种情况下,将舍温提高2~5℃将大有益处。而对于保育猪还更应该关注局部的有效稳定,温度对猪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而真正起作用的却是猪的有效温度,也就是猪能感受到的温度。
原因一: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空气中的温度,但却看不到猪的有效温度,许多因素可影响到猪的有效温度,如地板类型,木制地板可使有效温度提高5℃,而水泥地板却会使有效温度降低5℃,漏缝地板可使有效温度降低2℃;断奶或转群前,一般产房都有保温箱,有垫板,尽管猪舍温度不高,但仔猪的有效温度却不低,所以一切正常,而转入保育舍后,一般都是保育床,仔猪在漏缝地板上躺卧,有效温度比空气温度还要低,提高舍温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原因二:断奶或转群后,猪因大量应激,会出现采食量减少现象,处于饥饿状态,猪在饥饿时对温度更敏感,需要更高的温度。
原因三:温度适中或略高,可使仔猪均匀躺卧,不至因低温相互挤堆,增加疾病的感染机会。也许有的猪场由于条件限制,秋冬季节使保育舍稳定达到28℃存在一定难度。但要注意猪群的“有效温度”,也就是猪舍不能达到绝对的28℃,但可以达到相对的28℃,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个红外线灯泡可以使局部达到28℃,一块木垫板可使猪有效温度达到28℃,一个简易的遮风设施可使仔猪不受冷风吹袭(风可使猪的有效温度降低)等,各猪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营养落差是指营养浓度的差异。猪在保育阶段是营养变化最频繁的时期,仔猪从液体的母乳转化为固体的以植物性饲料为主,营养变化相当大,加上保育猪自身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极易对猪群造成影响。提示我们在保育阶段需要做到营养的逐渐降低与过渡,如许多猪场采用母乳——仔猪开口料——保育前期料——保育后期料的过渡,每种两种饲料过渡时设定合适比例进行梯度过渡,可大大减轻营养落差的影响。
散
散是指分散应激。保育阶段,特别是断奶转群前后是应激最多的时期,如断奶时离乳应激,换料应激,环境变化应激,疫苗注射应激,以及抓猪、转群、打斗等各种应激,因此许多猪场为了操作方便,施行“长痛不如短痛”,断奶、换料、转群、免疫一起操作,这样做实为不妥,免疫系统刚刚开始发育的保育猪在在多种应激下极易发病。
因此应将这些应激有序的进行分散,比如断奶时采取母走仔留的方式,先把母猪赶下产床,但把仔猪留在产床上,5~7天后再转入保育舍;转群时,让保育舍的环境与产房尽可能接近,转群时仍沿用在产仔舍的饲料;在转群前后一周,不进行任何一种疫苗注射;从断奶到保育结束,先后使用各种饲料的过渡,特别是秋冬应延长过渡时间为7~10天。这样,几种大的应激在不同时期出现,仔猪可以逐渐适应,削弱应激的压力和强度。
气
人们常说“冬产房、夏保育”,是指夏季的保育猪最好养。但冬季为什么难养?我们常说“空气是最好的营养”,也是动物生存最为重要的因素。冬季除了温度因素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空气质量差。许多猪场为了保持温度而将猪封闭很严,空气流通不顺畅,猪舍内会严重缺氧,从而加重呼吸系统负担,使呼吸系统处于长期疲劳状态,降低抵抗力。所以冬季的保育猪最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秋冬季节在温暖的中午、温度高的天气及时通风换气,给予猪充足的氧气供应,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冲洗地面粪污,适当增加湿度,呼吸道疾病就会少很多。
(来源:PSY应用研究院 作者:彭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