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猪肠出血综合征(回肠炎)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03日 来源:养猪学院
   猪肠出血综合征是指小肠、大肠粘膜增生、严重出血,引起生长猪〈4~9月龄〉急性死亡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粪便中混有大量血液、严重贫血、皮肤苍白和痢疾。发病多见于无特异病原(SPF)的猪群和瘦肉型种猪群,可发生于断奶后所有年龄的猪,但以青年后备母猪、6-9月龄的公猪和断奶后4-8周龄的猪发病率较高。呈暴发性发病,散发,病程一般很短。应激因素是本病的诱因,尤以个别散发的6-9月龄的公猪及肥猪突然死亡。本病又称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它与猪肠腺瘤病不仅有类似的病原微生物-粘膜型弯曲杆菌,而且病原菌的生化特征、血清学类型完全一致,病原菌之间有很强的交叉免疫反应。本病还与坏死性肠炎和地区性回肠炎有类似的病原微生物和病理变化。因而把这四个病统一称为肠腺瘤复合征,共同特点是小肠、偶有大肠粘膜增生,其表面几乎没有或仅有轻度损伤。
 
  流行特点多发生于后备小母猪(4~9月龄)和后备公猪(6~9月龄),剖腹取胎所得小猪,SPF猪发生更多,夏季发病较多,断乳后各种年龄猪都可发生,扩群后的后备小母猪中,急性暴发时病程短,2~3周内猪群发病率可达50%,死亡率不到6%,而生长猪发病期限较长,发病率、死亡率与后备小母猪相同。 病原菌是借唾液飞沫接触传染的,
 
  临诊特征:主要表现突然死亡,死猪和同群中病猪则多呈现皮肤苍白,排泄松软的带有血液的粪便或带有纤维蛋白管管型粪便,其它方面正常。生长期间猪多发育不良,周期性排出带血粪便。
 
  刚断乳的猪可发生肠腺瘤病,表现突然发作,体况下降,食量减少,体重减轻,但体温不高,有腹泻,但不很严重。可在6周内自然康复。
 
  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多在后备小母猪或小公猪中发生,以突然死亡为特点,生前完全没有预兆性症状,有些猪在松软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血液,同群中其他猪表现皮肤苍白、严重贫血。血粪内还夹有大量纤维性柱状物,其他表现基本正常。有些猪不断排出血粪后48h内毙命。多数猪呈轻度出血,无热候,临床症状较轻的猪可于两周内康复。
 
  诊断:
 
  当猪突然死亡、胃肠道内有大量出血时,有四个病需要考虑,即增生性出血性肠炎、胃食道部溃疡、急性猪痢疾和小肠出血综合征。
 
  增生性出血性肠炎(肠出血综合征)的特征是肠腔出血,皮肤苍白、肠道有急性炎症等病理变化,主要侵害4~9月龄的后备母猪和公猪。
 
  胃食道部溃疡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尤其是生长猪,剖检可见沿食道入口的非腺区域有溃疡,血流经胃入肠,易于区分。
 
  猪痢疾引起肠出血,并产生急性死亡者仅偶尔发生,大多为成年猪呈暴发性发作,皮肤苍白不明显,仅限于大肠,并与该区域损伤紧密联系,不论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均有特征性,实验室检查有密螺旋体易于确诊。
 
  防治方法:
 
  饲料中加入呋喃唑酮200毫克/公斤。
 
  对伴有增生性肠病和粘膜变杆菌的感染,饲料中加泰乐菌素200毫克/公斤 或配合使用青霉素100毫克/公斤,加以控制。
 
  对急性病例试用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维生素配合联用,曾获得成功。 可用青霉素与金霉素合并使用而控制,剂量是前者为50mg/kg,后者为100mg/kg饲料。
 
  猪小肠腺瘤病的控制途径是,把新引进的猪与康复猪混群饲养,可促进他们的免疫功能,疫苗一般无效。
 
  目前普遍通过给猪群口服抗生素如泰妙菌素、林可霉素以及泰乐菌素以控制胞内寄生菌的生长繁殖。
 
  药物防治:增生性肠炎的敏感药物有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金霉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等。
 
  每吨饲料中添加:(1)恩诺沙星500g 病必灵500g;(2)呼畅300g 80%泰乐菌素200g;(3)恩诺沙星500g 15%金霉素2000g。每月连用7-10d,治疗量加倍。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猪肠出血综合征 回肠炎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