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本病的沙门氏菌有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
【流行病学】本病常发生6月龄以下的猪,主要是1~4月龄,体重10~15千克左右的猪多发,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猪及带菌猪(临床上健康猪的带菌现象相当普遍),通过粪尿把病原菌不断排泄到外界,污染环境,经消化道感染发病。传播的特征是一个猪栏到另一个猪栏。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发生最多。仔猪
【临床症状】本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急性(败血型):当机体抵抗力弱而病原体毒力又很强时,病菌感染后可能迅速发展为败血症,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达40.5~41.5℃,精神沉郁,不食,不爱活动。一般不见腹泻,发病3~4天后才出现水样、黄色粪便。耳尖、胸前和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本病多数病程为2~4天,有的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发病率差别较大,但多在10%以下,死亡率很高。
亚急性和慢性:亚急性和慢性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5℃,精神不振,寒战,堆叠一起,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着。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病猪食欲减退,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水样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由于下痢,失水,很快消瘦。部分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枯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死亡率低。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复发。有的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副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尔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部分患猪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急性者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脾常肿大,颜色较暗带蓝,硬实如橡皮,切面蓝红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索状,充血和出血。肝有轻微肿大,有时肝可见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全身各粘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粘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亚急性和慢性者尸体消瘦,部分病例皮肤有痂样绿豆大皮疹,特征性病变是盲肠、结肠,有时波及至回肠后段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着一层灰黄色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呈干酪样变。
抗菌素疗法:首选药为氯霉素,其次为土霉素和新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的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60-100毫克,或新霉素每天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分2-3次口服,连续用药4-6天,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天。
磺胺类药物疗法: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每公斤体重20-40毫克,加甲氧苄胺嘧啶(TMP)每公斤体重4-8合后分成两份,每天两次,连用7天。或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每公斤体重70毫克,首次加倍,连用4-7天发病时对易感猪群要进行药物预防,可将药物拌在饲料中,连用5~7天。治疗的药物有庆大霉素、氟派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磺胺嘧啶、磺胺治菌磺等抗菌药。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