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病母猪出现发热、厌食、流产、死胎及木乃伊;种公猪出现性欲下降,精液品质和精子活力下降,仔猪和育肥猪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困难、急促、呈间质性肺炎、耳部和肢体发绀。本病极易引起继发感染,从而加剧病情,使死亡率升高。
猪圆环病毒分为PCV-1和PCV-2,PCV-1无致病性,而PCV-2具有致病性。最近的研究表明,除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竭症(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外,PCV-2还与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性震颤(CT)以及无名高热病等疾病有关。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暴发的“高热综合症”中,PRRSV和PCV-2是两个最主要的病原体,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养猪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疾病。
蓝耳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防控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于蓝耳病的分子病理学与免疫学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为以后蓝耳病的防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当前国内对于蓝耳病的防控主要还是依靠疫苗,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蓝耳病疫苗,一种是弱毒苗。对于用蓝耳病弱毒苗免疫的母猪,当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某一群体存在的PRRS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70%~80%时,疫苗免疫效果好。反之,如果所使用的弱毒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本场存在的PRRS病毒基因序列不同时,则意味着可能会有一场新的蓝耳病的到来,存在排毒、散毒的危险。另一种是灭活苗,毫无疑问,灭活苗在使用上是比较安全的,不存在排毒、散毒的风险,可以诱导一定的抗体产生,但是其免疫保护的稳定性还存在争议。因此,养猪界到目前为止对于蓝耳病疫苗到底应不应该注射,在疫苗的选择上是应用弱毒苗还是灭活苗好,都没有一个定论。
国外目前对于蓝耳病的防控则主要采取净化。最经典的方法就是清群、建群,也就是猪场一旦暴发蓝耳病后,立即将所有的猪清群,并对猪场进行彻底的清洗、干燥、消毒,一般30天后,猪场存在的蓝耳病病毒将彻底被杀灭,再从新引进阴性猪进行组群。这种清群,建群的方法其实对于其它的疾病也适应。但是该方法的缺点就是代价太大,成本很高,一般在我们国内很难实施。另一种是逐步替换法,当猪场确认正在发生蓝耳病,母猪群出现流产,而且十分集中的时候,采集流产母猪的血清,并引进200天内需要的后备母猪,将整个所有猪群(公母猪,后备猪)用血清进行人工感染、接种,最后封群200天(猪感染蓝耳病病毒后排毒期最多200天),期间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特别是对死胎,木乃伊要严格进行处理,及时淘汰携带病毒的弱仔,200天以后,再逐步的引进阴性猪,并对引进的阴性猪进行检测,至少2-3次,如果一直是阴性,说明封群成功,蓝耳病得到了净化。这种方法在国外应用的已经相当成功,很多国外猪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净化了蓝耳病,目前我们国家也有一小部分规模猪场试图通过这种方法净化蓝耳病,能否成功我们也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