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发展规模化养猪要“适度”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现代畜牧兽医

据农业部统计,到2010年底,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出栏生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64.5%。辽宁省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由2005年的129481户增加到2010年的138563户,增加了7%;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占到全省生猪出栏量的70.6%。生猪养殖处于养殖方式的变革时期,由传统的“千家万户小规模散养”逐渐向“资本和技术集中的规模养殖”转变。

1 规模化养猪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方向 以前,丹东市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猪;如今,许多村民放弃了养猪,这种“景象”很难再现。大浪淘沙,小散养户淡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这是因为传统的“单家独户”散养模式,规模过小、混放散养、人畜共居、自产自销,暴露出对环境污染大、猪发病率高、比较效益低等弊端,渐渐被农民所淘汰。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随着规模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单家独户”散养户退出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农户、小规模散养会长期存在,全部退出还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这是由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决定的。

规模养殖是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必然选择。规模化养殖具有规模大、产量高、效益好、质量容易控制等优点,趋势是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可持续的规模养猪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生态化适度规模养猪是最终发展方向。但是,规模化养猪是市场、资源和技术共同支撑的结果,究竟发展到多大规模、采用何种途径实现规模化、规模化进程需要的时间和方式,则必须根据各国和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不能生搬硬套。

一些人认为规模小就是传统的、落后的,规模大才是现代的,先进的,养猪规模越大越好。

理论上讲规模越大效益越高,但实际上规模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其效益随着规模呈反方向下降。由于我国农牧业资源的特点是农村人多地少、地域气候多样、地貌生态多样、民俗文化多样、科学文化不高、农户经营分散、生产力水平低。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缺乏同质化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无法发展大面积的土地密集型农牧业,因此,实行美国式的超大规模的生猪养殖不符合我国国情。

养猪规模过大,资金投入相对较大,饲料供应、猪粪尿处理的难度增大,,而且市场风险也增大。1个万头猪场年排污量3~4万吨,排出氮108t、磷30t,还有大量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对水体和土壤污染压力很大;此外,每天还向大气排放氨35.3kg、硫化氢32kg、粉尘57.5kg及大量微生物和臭味物质,可使周围5 km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目前我国对大养殖场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还不够成熟,仍在探索之中,而且现有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投资大,养殖场一般都很难承受。此外,如果养殖场规模过大,防疫的难度也同时增大,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可能会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2适度规模养猪逐渐成为行业主流 适度规模养猪既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现实选择,又是现代养猪业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适度规模养猪,是把养殖业从传统农耕文化中解放出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养猪生产者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以取得最好经济效益的规模。适度规模养猪的优势在于:①饲养成本低,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农产品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等资源优势;②可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减轻市场和疫病带来的危害;③生产工艺合理性,容易做到全进全出,实施精细化管理;④先进猪舍设计比较容易实现,如通风系统等。但每个国家、地区和场户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能采用一种固定模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自身实力(如财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饲料来源、土地资源、市场行情、产品销路以及卫生防疫等条件,结合猪的头均效益和总体效益来综合考虑养猪规模的大小。

目前,法国养猪业已走向适度规模。50年前,法国养猪业和现在中国养猪业格局差不多,从几头母猪到几万头母猪的企业并存。目前已经走上了理性发展的道路,大多数猪场的规模都在150~200头母猪合理适度的规模上。

我国各地近几年来,探索并创造了多种特色高效、多元化的适度规模养猪模式。广东已意识到5万头、10万头集中连片养猪工厂的严重弊端,集约化养猪正向300~500头母猪规模,多点建设种养结合的生态型猪场发展,粪污经沼气化处理,沼液用来种草喂猪。东北地区一批养20~40头肉猪,年出栏40~120头,种植5~10亩农田,种养一人承担;养10~30头母猪,年出栏200~600头肉猪,夫妻两人,自繁自养;村外建50~100头母猪专业场,年出售1 000~2000头仔猪,雇3-5人。湖北“养猪150模式”,即1个农户建1栋标准化猪舍,一批养猪150头肉猪,年出栏400~450头,一人饲养,由相关的大公司供应苗猪、饲料,并负责收购销售,年收入5万元。福建上杭县家庭式适度规模养猪,总投入仅5~10万元,用地不超过1000 m2,建筑面积200~400m2。山东“小户型”模式,买小猪专业育肥,存栏20~200头;养母猪自繁自育,存栏2~20头母猪。山东“小户型”养猪已成市场主流,其中莒南县养3~5头母猪,年出栏生猪100头的养猪户,在全县约占70%的比重。陕南地区实行生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有效推进了“一村一品”发展。江西赣南、四川达州,创新并大力推广“猪一沼一果、菜”等生态养猪小区模式,每户生猪出栏100~300头,开辟了适度生态规模养殖的新天地。


3全力推进适度规模科学养猪 在产业布局上,未来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变化趋势,一是由消费主导区向粮食主产区转移;二是由经济发达地区向山区转移。需要利用经济、政策等手段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此同时,应以服务推动、政策驱动、典型带动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多措并举推广适度规模科学养殖模式,多管齐下提高规模化养猪水平。

3.1加快发展农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 围绕农民这个主体,发挥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区域适度集中,家庭适度规模”的原则,大力实施以村为单元、以户为基础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扩大农户适度规模养殖的覆盖面。坚持“引导改造小农户,扶持发展重点户,规范提高专业户(场)”的原则,制定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标和生产标准,积极推行标准化家庭适度养猪模式,促进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

3.2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的适度规模养猪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绝对不能以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必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世界上最成功的方法还是走农牧业结合之路,即“养殖一粪便(沼气、肥料)一耕地一饲料一养殖”模式。可借鉴欧洲经验,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粪污消纳,制定相关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按照粪污消纳指数(1头肥猪667m2、1头母猪3300m2)配备农业用地。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的“猪一沼一草(果、菜)”等生态循环模式,建立“养猪一粪便一有机肥一无公害农产品”等综合利用体系。

3.3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养猪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①引导农民依法组建养猪专业合作社。对运作规范、示范带动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以组织化形式携手推动规模化生产。②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型服务业。

小型规模化农户十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除了需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推广等服务业外,尤其要加强良种繁育、屠宰加工、销售渠道服务业的构建。③支持生猪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民适度规模经营。

3.4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大型养猪场认真落实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扶持力度,支持规模养殖场户开展标准化改造,强化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引导饲料兽药企业向养殖业延伸,建设大规模的养猪场,为规模养猪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5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良种是推动生猪产业上规模、上水平的根本动力。坚持“以种为先”的方针,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着力解决良种供应不足的问题。采用地方猪种和引进外国猪种相结合等方式,培育特色“辽新丹猪”等新品种、专门化新品系和配套系,为优质猪肉开发和养猪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6强化疫病防治与科技推广切实抓好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病防控,全面推行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确保规模养殖健康发展。加快技术服务、信息预警等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技术推广机构、畜牧业相关协会在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分期分批对规模养猪场的场长、技术骨干以及饲养工人进行轮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提供技术和产销信息,为生猪规模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适度 发展 规模 养猪 养殖 模式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