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应包括哺乳
仔猪与断奶
仔猪,
仔猪具有生长发育快、可塑性大、饲料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提高哺乳
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断奶窝重、缩短
仔猪体重达25kg的时间是
养猪生产中重要技术环节,现将哺乳
仔猪有关内容做以下论述。
1 新生
仔猪的环境变化与特点
1.1新生
仔猪的环境变化
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摄取营养,排出废物。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即哺乳)、排泄。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特殊情况例外)、环境稳定,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并受母体保护,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因抵抗力低,易患病死亡。
1.2新生
仔猪的特点
新生
仔猪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易病难养,增重慢,死亡率高,其主要特点:
1.2.1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
仔猪出生重一般为1.2 kg左右,不到成年猪体重的1%,但生长发育迅速,10日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3倍,30日龄达5~6倍。
仔猪的强烈生长,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20日龄的
仔猪,每千克体重需沉积蛋白质9~14 g,相当于成年猪的30多倍,每千克体重所需代谢净能为成年猪的3倍左右,矿物质代谢也高于成年猪。可见,
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高,对营养不全极为敏感。
1.2.2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全。新生
仔猪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积都小,但增长很快,出生时胃重4~8 g,容纳乳汁25~50 mL,20日龄的
仔猪胃重35 g左右,容积扩大3~4倍。新生
仔猪食物进入胃内到排空(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快,10日龄的
仔猪排空时间约为1.5 h,30日龄的
仔猪为3~5 h。新生
仔猪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才能分泌胃液,5日龄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
仔猪的消化酶随日龄增长其活性逐渐增强,新生
仔猪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由于胃内酸性较弱,唾液淀粉酶在胃内仍能进行作用。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凝乳酶可起到凝固乳汁和改善乳蛋白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是以胃蛋白酶原状态存在,由于新生
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的盐酸,不能将其激活为胃蛋白酶,不能消化蛋白质。
仔猪胃内有乳酸存在,在5日龄内可水解部分动物蛋白。
仔猪胃内的消化作用很小,主要在小肠内靠肠液和胰液进行消化,
仔猪的肠腺和胰腺发育较完全,乳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都有一定活性,新生
仔猪主要靠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21日龄后胰淀粉酶的活性增强。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很低,新生
仔猪可充分利用乳糖,对果糖、蔗糖、木糖等消化率很低。新生
仔猪虽有数量较多的胰脂肪酶,由于胆汁分泌量少,使胰脂肪酶激活受到限制,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吸收,
仔猪21日龄左右胆汁分泌量增加。新生
仔猪对乳化状态存在的脂肪利用率较高,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能力很低。
1.2.3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全,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猪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经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维持正常体温。新生
仔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垂体和下丘脑的反应能力以及为下丘脑所必须的传导结构机能尚低,特别是5日龄以内的
仔猪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由于
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保温隔热的能力差,又由于新生
仔猪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的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性调节,同时,新生
仔猪体内能源贮备有限,每100 mL血液中含血糖100 mg左右,吮食初乳后虽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但脂肪尚不能作为能源直接利用。刚出生的
仔猪处于13~24℃的环境中,1 h后体温下降3℃左右,尤其在生后20 min内,由于羊水的蒸发,体温下降更多,吃上初乳的健壮
仔猪,约2 d以后方可恢复到正常体温,如将刚出生的
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2 h可冻昏、冻死。
1.2.4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死亡。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
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其含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
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h以内,因此,让新生
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
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
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
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2 哺乳
仔猪的死亡分析
2.1死亡损失
仔猪从出生至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严重影响猪群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重大。据报道,出生时死亡1头
仔猪约损失63 kg饲料,10周龄死亡1头约损失110 kg饲料。一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
仔猪头数越多,每头断奶
仔猪应负担的饲料越少。因此,提高哺乳
仔猪的成活率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2.2死亡原因
仔猪出生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如饲养不当,护理不周,就会引起患病和死亡。
2.2.1出生死亡:有些胎儿因脐带围绕颈部,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有些胎儿在产道内因粘膜破裂过早,缺氧窒息而死;近亲交配易造成先天不足或畸形,导致死亡;或因感染猪瘟、细小病毒等,造成死胎或生后死亡。
2.2.2代谢失常:
仔猪生后表现正常,24 h后发生颤抖、萎靡、发出微弱的尖叫声、停止哺乳、转入昏迷而死亡,大多由于低血糖而致。经血糖测定,正常
仔猪每100 mL液中血糖含量为100~130 mg,低于60 mg,易造成死亡。正常
仔猪每100 mL血液中乳酸为32~40 mg,死胎猪高达159 mg,据报道,每100 mL血液中乳酸超过70 mg,就会因乳酸浓度过高而使
仔猪死亡。另外环境温度偏低或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活动,
仔猪释放胰岛素的数量增加,体液失去平衡或造成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常会造成
仔猪死亡。
2.2.3
仔猪下痢:因母猪奶水不足或过浓,乳质突变或品质差,易造成下痢而死亡;新生
仔猪铁的贮存量很少,乳汁中铁的含量很低,
仔猪常因缺铁造成食欲减退、贫血、抵抗力下降、生长停滞,致下痢死亡。舍内卫生状况差,天气骤变或舍内潮湿,场内有传染性致痢的病史,没有严格消毒,
仔猪易下痢死亡。
仔猪补饲具有重要作用,不根据
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特殊要求进行补饲,常引起
仔猪下痢。
2.2.4
仔猪水肿:新生
仔猪常因皮下水肿或浆 液过多造成死亡,可能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或因缺碘、血液中蛋白质过低而引起的。
2.3死亡分析
2.3.1病因和非病因死亡:据赵式文分析,病因死亡占
仔猪死亡总数的24.1%,其中下痢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3.7%,肺炎占3.3%,其他占7.1%;非病因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5.9%,其中压死、踩死的占死亡总数的33.1%,弱小或先天不足占17.3%,缺奶占5.7%,淹死占2.7%,冻死占2.8%,咬死占5.3%,其他占9.0%。随着产房环境温度的改善,非病因死亡可能减少,如忽视防疫消毒,可能加大
仔猪的因病死亡。
2.3.2死亡时间:据王清兰分析,体大膘肥的母猪易造成临产时胎儿死亡,死亡占出生
仔猪总数的9.2%,占哺乳
仔猪死亡总数的69.2%。又据河南正阳
猪场的分析,3日龄以内死亡的
仔猪占死亡总数的26.63%,4~7日龄占29.27%,8~15日龄占20.21%,16~20日龄占9.92%,21~25日龄占7.27%,26~35日龄占2.17%,36~45日龄占1.15%,46~60日龄占3.02%。加拿大对6 890头
仔猪的分析,从出生到20日龄,
仔猪死亡率为25.6%,其中分娩时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5.3%,7日龄以内死亡占43.7%。可见,
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2.3.3死亡体重:据笔者的资料分析,
仔猪初生重0.5 kg以下,哺乳期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0.6~1.0kg占13%,1.1 kg以上占6%。。可见,
仔猪初生重越小,死亡率越高。
3提高
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的途径
根据
仔猪的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抓住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
仔猪死亡,加快
仔猪增重。
3.1安全接产提高存活率
安全接产是减少出生死亡提高
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前文已述及。
3.2保温防压
新生
仔猪怕冷,常被母猪压死或冻死,适宜于新生
仔猪的环境温度是35℃,生后至3日龄可控制在32℃,4~7日龄30~28℃,15~30日龄26~22℃,对新生
仔猪的保温是提高哺育率的重要措施。将7日龄的
仔猪分别置于环境8.3℃和7.2℃,前者日耗奶量为854 g,后者974 g,环境温度降低,耗奶量增加,代谢效率降低,影响了
仔猪的增重。
采用全年分娩制的
猪场,宜用封闭式产房,以火炉、火坑、暖气供暖。适合母猪的环境温度,并不符合
仔猪的要求,为此,应给
仔猪增加保暖设施,如保温灯、暖床、电热板等。
3.3吃足初乳
在正常情况下,
仔猪生后靠触觉寻找乳头吮乳,并具有固定奶头吮乳习性,自行固定需时较长,弱小
仔猪常被健壮
仔猪挤掉,母猪的乳房没有乳池,不能随时排乳,且放乳时间很短,
仔猪因争斗而影响哺乳,宜于
仔猪出生后自选并加以人工辅助,尽快固定奶头吃奶。
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母猪分娩后24h以内乳汁中免疫抗体和抗蛋白分解酶含量最高,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让
仔猪尽快吃到初乳,得到免疫抗体,提高抵抗力,摄取营养,补充水分,增强体力,恢复体温。
3.4及时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营养物质,新生
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一般为50 mg,每日生长代谢约需消耗7 mg,从100 mL的母乳中仅得到0.2 mg左右的铁,可见,
仔猪得不到铁的补充,可于7日龄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易患白痢。广西西江农场对2日龄的
仔猪注射培亚铁针剂(主要成分为葡聚糖铁)1 mL(含铁100 mg),10日龄再注射2 mL,与对照组相比,成活率提高7.62个百分点,增重提高37个百分点。广西农垦畜牧研究所对3~5日龄的
仔猪肌注牲血素每头1 mL,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0.99%,成活率提高15.78%。亦应注意铜和钴的补充。
硒是
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仔猪缺硒时突然发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关节肿大,瘫痪,严重者突然死亡,剖检时可见肝坏死,肌肉苍白、萎缩,心包积水等病变。发病特点是营养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快的
仔猪最先发病。
仔猪3~5日龄肌注亚硒酸钠0.5 mL,断奶时再注射1 mL。
3.5重视补水
水是动物血液和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排出废物的溶剂,对调节体温和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
仔猪体温高、呼吸快、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母猪乳汁浓(乳脂率8%左右),故
仔猪需水量大,如得不到水的补充会造成食欲下降,失水,消化作用减缓,常因口渴而饮污水或尿液,损害健康,引起下痢,为保证
仔猪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
3.6适时补料
母猪的泌乳量于分娩后逐渐增加,至21 d左右达到泌乳高峰,后逐渐下降,哺乳
仔猪生长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日俱增,母猪的奶水已不能满足需要,对哺乳
仔猪必须进行补料,提前补料具有促长的作用。
仔猪由于牙床发痒而啃咬硬物或拱掘地面,常引起下痢,提前补料有益于保健。
仔猪开食早,哺乳期间日采食饲料量高,增重亦快,据报道,7日龄训练
仔猪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0.24 kg,14日龄训练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0.18 kg;7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15.0 kg,2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13.5 kg,3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10.0 kg。
饲料形态和适口性、环境温度是
仔猪认料开食的重要前提,训练方法有多种,可利用
仔猪出外活动时,让日龄大已开食的
仔猪诱导采食,或在饲喂母猪时在地面上撒些饲料让
仔猪认食,最有效的方法是强制补料,
仔猪7日龄时,定时将产床的母猪限位区与
仔猪活动区封闭,在
仔猪补料槽内加料,
仔猪因饥饿而找寻食物,然后解除封闭,让
仔猪哺乳,短期内即可达到提前开食的目的。
饲料形态以膨化颗粒料为优,应选用和配制适口性、安全性、营养性、消化性好的
仔猪料,确保
仔猪料的质量,宜采用自由采食,
仔猪开食后,随着消化机能的日趋完善和体重的迅速增加,食量逐渐增大,即进入旺食阶段。影响
仔猪断奶体重的主要因素有
仔猪的初生重,母猪的泌乳量和
仔猪哺乳期间的饲料采食量,可见,抓旺食加大补料量,是养好哺乳
仔猪、提高断奶重的有效措施。
在配制
仔猪料时,应注意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香味剂、益生素等的添加。
3.7提高母猪的泌乳力
新生
仔猪主要靠母乳维持生存和增重,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对促进
仔猪生长发育和提高哺育率的影响很大。饲料品质和营养成分、饮用水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泌乳量的重要因素,按营养需要进行饲养,通常情况下,要做好母猪产前减料和产后逐步加料的工作,泌乳母猪应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喂量,蛋白质饲料种类要多,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泌乳母猪的管理程序要有条不紊,以保证正常泌乳,要创造安静的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注意乳房卫生,经常供给清洁的饮水,适当增加日喂次数,切忌突然变更饲料。
3.8加强疫病防制
提高
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猪群保健与疫病防制尤为重要,应做好消毒和免疫,好的疫苗只有与良好的饲养管理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对母猪和哺乳
仔猪要认真进行免疫。
3.9提高
仔猪的初生重
仔猪的初生重与存活率、哺育率和断奶重密切相关,初生重大,存活率、哺育率高、断奶体重亦大,初生重1.3~1.5 kg与1.0 kg相比,前者断奶重提高2.5 kg。提高
仔猪初生重应重视
种猪的选择,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前文已述及)。由于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低,可采用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以提高
仔猪的初生重和生活力。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