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早期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及营养调控措施(一)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饲料广角

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国内规模化猪场已逐步采用仔猪超早期断奶(SEW)技术,有的甚至提前至10日龄。但仔猪早期断奶常出现腹泻、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和免疫力降低等早期断奶综合症。其中腹泻是最常见的也是对仔猪危害最大的问题。据报道,断奶后8~13d,仔猪腹泻率高达32%,14~17d增至41.4%,此后降,到22~28d降到8.4%,断奶后仔猪死亡率高达20%~30%(杨雪峰,2004)。如何降低断奶仔猪腹泻成为当前养猪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早期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及降低仔猪腹泻的营养调控措施。

1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

1.1内源消化酶活性低

乳仔猪消化道内源酶的分泌量较低,胃内仅有凝乳酶、胃蛋白酶,且含量仅为成年猪的1/3~1/4。同时,胃底腺不发达,不能分泌足够盐酸。缺乏游离的盐酸,胃蛋白酶就没有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Lindemann等(1986)报道,4周龄仔猪断奶7d后,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凝乳酶等活性下降到断奶前的1/3,除胰脂肪酶外,其他酶要经过两周才能恢复或者超过断奶前水平。张振斌等(1999)试验发现,空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活性在断奶后第2d降低了50%,淀粉酶活性在断奶后第6d和第9d分别降低了50.8%和33.8%。Cera等(1990)研究发现,哺乳仔猪0~5周龄期间肠道脂肪酶活性几乎逐周成倍增加,但21d或35d断奶时,酶活性停止增加,需要经过1周恢复后才能重新增加,8周龄后仔猪消化道酶系统趋于正常水平。

1.2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变化明显

断奶后,仔猪消化系统小肠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出现严重的绒毛萎缩、隐窝变深、肠黏膜淋巴细胞增生和隐窝细胞有丝分裂速度加快。王静华(2003)报道,21日龄仔猪断奶5d后,肠绒毛高度降低了50%。戴德渊(2006)报道,断奶后11d肠隐窝深度明显增加,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同时,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蔗糖酶、乳糖酶、异麦芽糖酶、海藻糖酶等活性下降,这些变化可导致肠道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不良。而当未消化的营养物质到达大肠时,被微生物利用,产生甲烷、硫化氢、尸胺、腐胺等有害物质,刺激肠蠕动加快,引起肠道渗透压升高,最后导致腹泻。

1.3免疫力降低,抗病力弱

仔猪获得免疫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过吮吸母乳获得被动免疫;二是在自然状态下仔猪自身免疫系统生成、发育而形成的主动免疫。初乳以IgG为主,约占80%,IgA占15%,IgM占5%;常乳以IgA为主,约占60%,IgG为30%。在仔猪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中,以IgM为主,IgA次之。IgG主要是在血清中起杀菌作用,可防止败血病。IgA的特点是能耐酶的消化,可附着在小肠内壁达12h以上,抑制大肠杆菌活动,抗胃肠道疾病。IgM对控制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效力最强。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虽高,但降低很快,如IgG的半衰期为14d,IgM5d,IgA2.5d。仔猪10日龄以后才开始自产免疫抗体,4~5周后才成熟,在21日龄断奶会降低仔猪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显著降低了血液免疫球蛋白的数量,此时仔猪对病原的抵抗力最低。

1.4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

动物的消化道内存在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其宿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平衡。正常情况下,微生物区系会随着外界环境和日粮的变化而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变动,但如果波动超过正常生理范围,就会引起生态失调。新生仔猪肠道微生物主要来自母猪阴道、粪便以及环境中。哺乳仔猪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群,pH维持较低水平。而断奶后由于仔猪胃酸、消化酶分泌不足和肠黏膜损伤等原因,导致肠道大肠杆菌、链球菌、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甚至成为优势菌,造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张振斌等(1999)试验表明,断奶第6d肠道内大肠杆菌较哺乳仔猪增加5.4%,断奶第9d乳酸杆菌数量较哺乳仔猪降低14.3%。

1.5体温调节能力差

断奶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对各系统的调节能力差,导致仔猪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易受冷、热应激的影响,所以要加强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以降低仔猪腹泻发生率。

本文未完待续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调控 措施 营养 特点 生理 早期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