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疾病时诊断价及防制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养殖网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各地种猪场发展较快,但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困扰着各个种猪场。据调查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在各种猪场有不同程度存在。母猪繁殖障碍病因多而复杂,有非传染性因素,也有传染性的因素。本文主要叙述由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母猪繁殖障碍疾病,也是当今重要致病因素。包括有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感染、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乙型脑炎、猪瘟、猪布鲁氏菌病和猪衣原体病等。重点阐述各种疾病的流行特点、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并且提出综合防制方法。

    随着养猪集约化和规模化之后,母猪繁殖障碍已成为大、中型养猪场重要疾病。根据我们深入种猪场调查及国内的有关报道,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在猪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猪场比较严重。1999年我们在江苏某猪场调查,该场1998年母猪产仔1000窝,由于母猪流产、产死胎及木乃伊胎占465窝(46.5%);据杨宜生在湖北调查资料,在8235头次生产母猪中,有繁殖障碍占3390头次,产出仔猪84392头,而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者达10849头(21.8%)。这么严重的损害,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对猪场来说是致命打击,有的因损失严重,猪场被迫关闭。因此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防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认真对待。

1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特征及原因

    母猪繁殖障碍,又称繁殖障碍综合征。其特征为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产弱仔,有的甚至导致不育症,被迫淘汰。母猪繁殖障碍病因是复杂的,有非传染性和传染性性二大类。非传染性的因素主要有:①饲养管理不当。对怀孕母猪特别是妊娠中、后期没有采取良好的保护措施。如孕猪移动频繁、几头孕猪饲养l个猪圈内,相互抢食,相互攻击。②环境因子。猪舍卫生条件差,氨气浓度高,夏季和冬季无防暑和防寒措施(如妊娠母猪适宜的温度为14~24℃)。③饲料营养的因素。由于饲料营养配合不科学,引起营养缺乏或过剩,使孕猪过瘦或过肥;另外饲喂变质或霉变饲料等。④人工授精操作不当及器具消毒不彻底,引发母猪生殖道感染。⑤遗传因素。如近亲繁殖和遗传性疾病。以往这些因素不被人们重视,认为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全归于传染性疾病所致。这种认识是偏面的,非传染性因素造成母猪繁殖障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应成为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因子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以上各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给诊断上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必需注意鉴别诊断。只有诊断正确,才能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当前国内研究充分证明,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疾病主要有伪狂犬病、细小病毒感染、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乙型脑炎、猪瘟、布鲁氏菌病、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等。现将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制措施分别叙述如下。

2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疾病
2.1  猪伪狂犬病
    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新生仔猪感染后表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产死胎;种猪导致不育。本病在我国广泛存在,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威胁。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亚科;病毒只有l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美国发现有个别流行区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以往只能导致乳猪和幼猪死亡,而现在也能引起成猪死亡。

     流行病学:许多研究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和鼠有关,所以,猪也是本病毒主要寄主。本病传播途径除接触感染外,亦可经皮肤伤口感染;猪配种时可传播本病。病猪的鼻分泌物中含有病毒,也可以由空气传播。哺乳母猪感染本病6~7d后,乳中有病毒,乳猪因吃了带病毒的乳而感染本病。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断乳后仔猪发病少。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毒,常可侵入子宫内感染胎儿。

    临床症状和病变:伪狂犬病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有差异。哺乳仔猪和妊娠母猪感染后,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2周龄内哺乳仔猪有发热、呕吐、下痢、鸣叫;有的猪眼球上翻,呼吸困难,并出现明显神经症状。如震颤,共济失调,发抖,间隙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时四肢划动,常见有藏痈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因衰竭死亡。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病死率40%~6%,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妊娠母猪表现咳嗽、发热,接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产死胎和弱仔;产下的弱仔猪1~2d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h死亡。还有种猪表现不育症,母猪返情率高、屡配不上,种公猪睾丸肿胀或萎缩,丧失性欲。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如有神经症状,则表现为脑膜明显充血,出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肝、脾有散在坏死点。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肾、心肌出血,肝、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2.2  猪细小病毒感染
    猪细小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本病在我国许多养殖场普遍存在。本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病霉具有血凝性,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和鸡的红细胞。病毒毒力有强、弱之分。强毒株能通过胎盘感染使胎儿死亡;弱毒株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往往被选用作疫苗株。

    流行病学: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都可感染。特别是初产母猪受感染较多,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因此在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出现母猪繁殖失败。如母猪怀孕早期感染,其胚胎和胎猪死亡率可高达80%~100%。本病除经交配、人工授精或胎盘感染以外,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环境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有些具有免疫耐受性的仔猪可能终身带毒和排毒。

    临床症状和病变:母猪不同孕期感染,所表现繁殖障碍的症状不同。在怀孕30~50d感染时,主要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d,多出现死产;怀孕70d常出现流产;怀孕70d以后感染,母猪多能正常生产,但是仔猪常带有抗体和病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若怀孕早期胚胎受感染而死亡后,被母体迅速吸收能有效地清除子宫内的传染源。有些母猪发情不正常或久配不上,最终造成不育症;对分猪的受精率或性欲没有影响。主要病变见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度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感染的胎儿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和生长不良,可见胎儿充血、出血、水肿、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2.3  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征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传染病。1987年开始在美国和欧洲一些猪场中的猪群流行,是以生殖和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新猪病。由于当时病原不明确,而称为"猪神秘病";因为部分病猪的耳部发紫,又称"猪蓝耳病";有的根据临床症状特征称"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直到1992年国际兽疫局在国际专家研讨会上采用"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征"(PRRS)这一名称。此病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给各国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

    PRRSV归属于动脉炎病毒属。欧洲和美国分离的毒株在形态和理化性状上相似,但用多克隆猪抗体和小鼠单克隆抗体进行血清学试验,证实在抗原性上有差异;做病毒核育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也证实其抗原性上的差异。因此PRRSV分为2个亚群,A亚群为欧洲原型;B亚群为美国原型。1996年国际兽疫局(0IE)将PRRS列入B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感染的母猪有明显排毒,在鼻分泌物、粪、尿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公猪在感染后3~43d精液中均能分离到病毒。本病可水平和垂直传播。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对PRRSV最易感染。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本病流行。因为本病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在非疫区严禁从疫区引进活猪和公猪的精液。

    临床症状和病变:根据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急性感染:母猪发热、精神倦怠、厌食。妊娠母猪后期发生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有的出现产后奶量下降或无乳,少数猪耳部发紫,有的母猪出现四肢麻痹性神经症状。早产仔猪在生后即死亡或几天内死亡,大多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咳嗽、打喷嚏,昏睡,有的仔猪耳部发紫。2~28日龄感染症明显,死亡率高达80%。

    慢性感染:母猪产后出现重新发情,其繁殖性能可能恢复,但每窝活仔猪会减少,受胎率下降10%~15%。公猪感染表现咳嗽、喷嚏、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退,精液质量下降。主要病变见肺弥漫性问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流产的胎儿及弱仔剖检,可见胸腔内积有多量清亮液体,偶见肺实变。

2.4  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先发现于日本,从187l年开始,每年发生于夏、秋季节。当时冬、春季节还流行一种昏睡性脑炎,为了区别起见,1929年昏睡性脑炎称为流行性甲型脑炎;而将夏、秋季流行的称为行性乙型脑炎。此病在亚洲地区广为流行,由于本病疫区范围较大,又是人畜共患,危害严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人重点制传染病之一。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凝集鹅、鸽、雏鸡和绵羊的红细胞。病毒在碱和酸性作肝活性迅速下降,常用消毒药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流行病学:在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如库蚊和伊蚊体内能分离到病毒,所以本病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传播。病毒在三带喙库蚊内可迅速增至5万~10万倍,所以本病盛行与蚊虫盛行的夏、秋季节(7~9月)相吻合。蚊虫不仅是本病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猪为本病的主要危害对象,发病年龄多在性成熟期具有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的特点,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者。其他动物如马、牛、羊也能易感。人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尤以3~6岁发病率最高。有人认为本病的流行有周期是指经一次大流行之后,大多数动物都成为隐性感染,免疫提高,形成流行间隙,以后易感动物增加,为下一次流行提供有利条件。

    临床症状和病变:妊娠母猪感染后,多在妊娠后期突然发生流产。在流产之前,母猪略有减食、发热。流产后症状减轻,食欲、体温恢复正常。流产的胎儿多为木乃伊胎,或濒于死亡弱仔。部分产不活仔较衰弱不能站立,不会吮乳。同一窝仔猪大小差别大。母猪流产后对继续繁殖无影响。
种公猪体温升高后发生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明显肿大,几天后肿胀消退或恢复正常。有的睾丸肿胀消退后交变小,丧失制造精子功能。如只有一侧萎缩,尚有配种能力。剖检病变主要见脑和脊髓充血、出血和水肿。子宫内出血、水肿,粘膜上覆盖粘稠的分泌物。流产胎儿常见脑水肿,腹水增多,皮下有血样浸润。胎儿大小不等,有的呈木乃伊化。

2.5  猪瘟
    猪瘟病毒不同毒株间存在显著抗原性差异,尽管分离到不少变异毒株,但都属于l个血清型,所以猪瘟病毒只有毒力强弱之分。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中毒力毒株一般引起亚急性和慢性猪瘟;低毒力可引起胚胎感染或初生仔猪感染而导致死亡;还有一种无毒力毒株,能引起高度病毒血症,但不表现任何症状,能引起持续感染。近来研究证实低毒力猪瘟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当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觉察,但病毒可侵袭子宫中的的胎儿,造成流产、死产或产出不久即死去的弱仔;或者产出仔猪出现先天性肌肉颤抖;有的胎儿木乃伊化、畸形;胎儿全身皮下水肿,胸、腹腔有较多积液。皮肤和内脏实质器官常有出血点。Liess等人用低毒力的野毒株(Glertoif)给妊娠40,70,90d的母猪滴鼻感染,结果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妊娠40d感染发生死胎、木乃伊胎和流产;70d感染,所产仔猪有45%带毒,新生仔猪出现先天性震颤,往往l周左右死亡;90d感染所产仔猪,无明显症状,但感染猪终身带毒和排毒。有这些猪存在,即形成猪瘟的常发地区和猪场。近几年来还发现在母猪妊娠中、后期,应用4~6头份猪瘟弱毒疫苗免疫时,会导致妊娠母猪体温升高;部分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而且产出仔猪在肾、膀、淋巴结、喉头有出血点。笔者已发现有4个猪场的母猪繁殖障碍与猪瘟弱毒疫苗注射有关,因此,应引起我们重视。

2.6 布鲁氏菌病
    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而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其中马耳他布鲁氏菌有3个生物型;流产布鲁氏菌有8个;猪布鲁氏菌有4个。这6个种及其生物型,相互间有些差别,菌株间其形态及染色特性无明显差别。

    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受感染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污染环境。流产后母猪的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本菌,可通过消化道、皮肤及粘膜而传染;交配和吸血昆虫也可以传播本病。大部分是由患病的动物而传染,一般人相互之间不传染。母猪感染布鲁氏菌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出现流产,也有的是发生产。如果发生早期流产常不易被发现,流产的胎儿及胎衣被母猪吃掉。母猪流产的前兆:阴唇和乳房肿胀,有时阴道流出粘性和脓性分泌物。少数猪出现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感染公猪常见睾丸和附睾炎,全身发热,局部疼痛,不愿配种。主要病变见胎衣绒毛膜充血、出血,有时水肿。如流产前胎儿死亡已久,可见胎儿干尸化。睾丸及附睾的实质中有豌豆大坏死灶或化脓灶。

2.7  衣原体病
    本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多种动物和禽类的一种传染病,人也有易感性,成为兽医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鹦鹉热衣原体和反刍动物衣原体是动物衣原体病的主要病原菌。衣原体系专性细胞内寄生物,能在鸡胚卵黄囊和易感动物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且有它自己的生活史。从较小的原生小体长成较大的外膜明显的中间体,然后再长大为初体,此为繁殖型,无传染性;随之进行二次分裂,分裂后个体又变成原生小体,此为成熟型,有传染性。怀孕猪感染多发生流产,仔猪多表现肺肠炎。据近年报道,反刍动物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可引起混合感染,使孕猪发生流产。

    病猪和带菌猪经粪、尿、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衣原状体,污染饲料和水源,经消化道传播;尘埃带菌也可经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也能通过交配或病公猪精液人工授精感染。本病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流产率40%~9m%。流产前无先兆,往往在怀孕猪突然发生流产、产死胎;有的整窝产出死胎;有的活仔和死仔间隔产出;有的产出弱仔,多在产后数日死亡。公猪发生睾丸和附睾炎症,阴茎炎和尿道炎。精子活力明显下降,使母猪受胎率下降。剖检病变见流产的胎儿皮肤上有瘀血斑,胎儿水肿,肝出血、肿大。子宫内膜水肿、充血,并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公猪睾丸变硬,阴茎水肿、出血和坏死。

3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诊断
    以上几种传染性疾病均能引起母猪和公猪的繁殖障碍。另外猪弓形虫病也会导致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或产出发育不全的仔猪。因为这些传染病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症状都很相似,从临床症状很难确诊。所以确诊由哪种传染病引起的,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诊断正确,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制措施,最终有效控制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诊断这些传染病可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

3.1  根据每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特征性症状和病变作出初步诊断
3.1.1  伪狂犬病  猪是伪狂犬病病毒贮主,可以从皮肤伤口感染。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断奶后仔猪发病少。病毒可侵入子宫内感染胎儿。仔猪发病后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有特征性的后躯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时四肢划动。产下弱仔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种猪不育症等。

3.1.2  猪细小病毒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怀孕早期时,其胚胎和胎猪死亡率可达80%~100%。具有免疫耐性的仔猪可终身带毒和排毒。妊娠早期感染主要产木乃伊胎;70d感染时主要是死产;70d感染以流产为主,见胎儿充血、水肿、出血、木乃伊化;70d以后感染可正常生产,但胎儿发育障碍,生长不良。公猪性欲不受影响。

3.13  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症  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排毒。公猪精液中含有病毒。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对PRRSV最易感。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有少数病猪耳部发紫。大多数仔猪出生后表现呼吸困难,有的仔猪耳部发紫。特征性病变是弥漫性问质性肺炎,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

3.1.4  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通过带毒的蚊虫叮咬而传播,有明显的季节性,呈周期性流行。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多为死胎和木乃伊胎,流产前有发热症状。公猪也有体温升高,一侧或两侧睾丸明显肿大。特征性病变是脑和脊髓充血、出血和水肿。

3.l.5  猪瘟  低毒的毒株感染妊娠母猪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妊娠40d感染时,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70d感染时,产出新生仔猪出现先天性震颤。妊娠母猪用猪瘟弱毒注射会导致母猪体温升高,部分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产出仔猪在肾、膀脱、淋巴结和喉头有出血点。

3.1.6  布鲁氏菌病  母猪感染布鲁氏菌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4~12周。有的在妊娠2~3周出现流产。胎衣绒毛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胎儿死亡久可见胎儿干尸化。公猪常见睾丸和附睾炎,全身发热。

3.1.7  衣原体病 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流产率40%~90%。往往在怀孕后期突然发生流产、产死胎,有的整窝产出死胎。公猪除睾丸和附睾炎外,还见有阴茎炎或尿道炎。

3.2  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和鉴定是上述几种传染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可根据各种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离培养,分离出来病毒应用阳性血清作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进行鉴定。布鲁氏菌可作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来鉴定。伪狂犬病可用病猪和流产胎儿的脑组织和脊髓接种免疫,见免疫接种部位发生奇痒,不久死亡。这种方法可确诊伪狂犬病。

    血清学诊断方法。以上几种传染病都可以采用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和ELLSA。ELLSA应用最广,它可以检测抗体也可以检测抗原,具有快速、特异性高、敏感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时快速诊断。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逐步应用PCR和核酸探针诊断技术,这种方法更加准确、特异、敏感,而且是微量的。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感染、衣原体病、布鲁氏菌病还可以应用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诊断;细小病毒和乙脑亦可采用HI。总之,以上各种诊断方法可供选择应用,应该以特异性高、敏感、快速、简便为主。

4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防制措施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较多,要减少和控制繁殖障碍的发生,不能只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因素,而忽视非传染性因素,因此防制办法应该是综合性的。现提出以下几种防制措施。

4.1  非传染性的因素应该切实排除
    加强母猪和种公猪饲养管理。根据不同时期调配饲料营养,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杜绝传染源污染猪场的环境,以及落实猪场卫生防疫措施。如果这些问题切实做好了,母猪繁殖障碍还是没有得到控制,此时应该重点从传染病的角度进行深入调查和确诊。

4.2 传染性因素的防制
    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全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如果没有注射过上述疫苗的猪群出现某些传染病的血清阳性率高,证实该猪群已感染某些传染病,可将该猪场列为某些传染病的污染场。此时应提出针对某些传染病的综合防制措施,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应用疫苗免疫接种。

(1)伪狂犬病:目前有弱毒疫苗、弱毒灭活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应用这些疫苗,可大大降低该病的发生,但靠疫苗不能消灭此病。一般无本病的猪场应禁用疫苗。应用基因缺失苗,只能用l种缺失基因,不能接种2种不同基因缺失疫苗,因为病毒会发生基因重组现象。欧洲国家规定只能用灭活苗,严禁使用弱毒苗。我国在污染不严重的地区,建议用灭活苗为宜,安全性好。灭活苗在配种前免疫l次,间隔4~6周加强免疫l次,断奶后仔猪免疫1次;弱毒苗在第l次后,间隔4~6周再免疫l次,以后每隔半年免疫l次;基因缺失苗也可按上述免疫法。

    美国从1989年制定10年控制该病的扑灭计划,分5个阶段实施:①准备阶段,制定计划和工作安排。②感染猪抗体普查,对阳性猪采取控制和净化措施。③对感染猪的确诊和强制扑灭。将该病控制在10%以下。以上3个阶段可以使用疫苗免疫。④严密监控,在l年内不出现新的伪狂犬病感染猪群,这阶段严禁使用疫苗。⑤建立无伪狂犬病猪群。美国和欧洲目前应用基因缺失苗,结合血清学鉴别诊断方法根除本病。血清学鉴别方法是采用gE-ELISA,gC-ELISA,gC-ELISA能区别疫苗毒和野毒感染的动物。上述这些扑灭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2)猪细小病毒感染:对初产母猪进行免疫接种。灭活苗在配种前1~2个月免疫,免疫期可达4个月,仔猪母源抗体可持续14~24周;也可用弱毒疫苗免疫。配合猪场环境的消毒。

(3)母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目前有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弱毒疫苗有散毒的危险,所以只能限在疫区污染猪场使用,不能扩大使用范围。灭活苗一般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即配种前2个月首免,间隔l个月二免;灭活苗是很安全的,一般在受威胁区或轻度污染场使用。没有本病的猪场可以不用疫苗。但加强防范措施,如严禁从外面引进猪和精液,加登血清学监测。

(4)乙型脑炎:防制乙型脑炎可从3个方面着手。对畜群用乙脑疫苗免疫接种,一般在每年蚊虫出现前。南方3月底4月初和北方4月底5月初前进行免疫;其次消灭传播媒介,做好灭蚊工作和添置猪舍防蚊设备;再者做好非疫区猪群的管理,在流行期防止蚊虫咬叮。

(5)猪瘟:猪瘟免疫失败是由于亚临床感染猪瘟病毒的怀孕母猪,经胎盘感染胎儿所致。早期感染多发生流产,中期感染产弱仔和先天性震颤。这些猪可终身带毒,形成持续感染,具有免疫耐性。抗体水平低,增加猪瘟不稳定性。根据以上情况,母猪在怀孕期不能用猪瘟弱毒疫苗接种,一般是在母猪配种前免疫。免疫后猪群应该定期检测抗体消长情况。PPA-ELISA检测抗体时,OD490值在0。5以上可获得满意效果。多数猪抗体在0。5以下者必须进行加强免疫。

(6)布鲁氏菌病:在未感染的猪群或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进的种猪一定要经严格检疫。血清阴性猪经2个月隔离饲养后,再经检疫确认血清阴性者,才能混入本场猪饲养,以后定期检疫。发现血清阳性猪要坚决淘汰;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猪群。在疫区可用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苗,该苗毒力稳定、安全性好、免疫力好,在生产中使用己获得良好效果。

(7)衣原体病:每年对种公猪和母猪用猪衣原体流产灭活苗免疫接种。种猪皮下注射2ml,连续2~3年。

    第二方面,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检疫。对某些传染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低或呈阴性的猪群,只要坚持淘汰血清阳性猪,保留血清抗体阴性猪群,经过多次检疫证实血清抗体为阴性,方可确认为健康猪群。并坚持自繁自养,严禁向疫区引进种猪和公猪的精液。

    第三方面,强化免疫监测。不论使用何种疫苗(活毒苗或灭活苗),在猪群免疫后10~14d抽样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抗体消长情况。这种措施可以及时了解疫苗的效果。如果发现血清抗体很低或无上升,说明疫苗有问题,或母源抗体的影响。再经l周左右检测l次,若血清抗体还是没有上升,就应立即进行免疫。通过血清抗体的监测也能知道免疫母猪血清抗体持续时间,这样才能使母猪群保护良好免疫状态。

    第四方面,切实做好消毒工作。消毒可切断传播途径,病畜或带毒猪排出体外的病原微生物,使用消毒药品可及时将它杀灭,切断传播到健康猪的途径,同时也使环境得到净化。避免或减少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使猪群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消毒是控制和扑灭传染病很重要的措施之一。上述几种防制措施是相互关连的,应全面执行。单靠疫苗消灭不了传染病,因此只有认真执行综合防制办法,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和扑灭传染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