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特点 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均易感,尤以7~12周龄的幼猪发生较多,小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大猪。发病季节不明显,四季均有发生,流行缓慢,持续期长。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2 临床症状 2.1 最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死亡率很高,个别表现无症状,突然死亡,多数病例表现废食,剧烈下痢,粪便开始时呈黄灰色,迅速转为水样,夹有黏液、血液或血块、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病猪肛门松弛,排便失禁,弓腰缩腹,眼球下陷,高度脱水,往往抽搐死亡,病程12~24小时。 2.2 急性型:病初排软便或稀便,继而粪便带有大量半透明的黏液而呈胶冻状,同时夹有血液或血凝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并有脱落的黏膜碎片。同时表现食欲减退,腹痛并迅速消瘦。有的死亡,有的转为慢性,病程7~10日。 2.3 亚急性和慢性型:多见于流行的中后期下痢时轻时重,反复发生。粪便含有黑色血液和黏液(如油脂状)。病猪食欲正常或稍减退,进行性消瘦,贫血,生长迟滞,呈恶病质状态。少数康复猪经一定时间复发,甚至多次复发。亚急性病程为2~3周,慢性为4周以上。 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最急性和急性病例表现为卡他性出血性大肠炎,病变肠段肿胀,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充满黏液和血液,呈巧克力色或酱色。病程稍长病例,出现坏死性炎症,黏膜表面可见点状坏死和黄色或灰色伪膜,呈麸皮样或豆腐渣样外观,大肠病变可能出现在某一肠段,也可分布于整个大肠。大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充血。 4 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新鲜粪便,最好是带血丝的黏液少许或大肠黏膜直接涂片,以草酸胺结晶紫、姬姆萨氏染色或复红染色镜检。如每个高倍视野有2~3个缓慢呈蛇形运动的较大螺旋体,即可初步确诊。对于急性后期、慢性及用药后的病例,需进行分离培养,病料10倍连续稀释,每一稀释度取0.05ml划线接种,然后厌氧培养。 血清学诊断有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常用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猪群试验。 5 控制方案 5.1 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引进种猪,实行隔离检疫,特别是不到集贸市场购买猪苗,平时加强卫生管理和防疫消毒工作。 5.2 当发现该病时,可根据情况进行隔离消毒。采用药物进行防治,在病猪舍全群实行治疗量的药物处理。无病猪舍实行药物预防。 5.3 痢疾的临床药物主要是痢特灵、泻痢停及磺胺类药物,关键是避免传染。用药时注意控制用量,防止中毒。 (责任编辑:小龙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