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属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条件性致病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毒素共分A、B、C、D、E五个血清型。近年来在猪、牛、羊等家畜中出现一种无症状、突然倒地死亡的猝死症,经诊断是由A型魏氏梭菌引起。 【流行病学】 常发生于天气阴冷潮湿的冬春季节,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每年11月到次年2月多发,主要发生于20-40kg育肥猪、怀孕20-60天的经产母猪及哺乳母猪。发病时间短,致死率达100%。 【发病机理】 (1)当产气荚膜梭菌或其芽孢被猪采食后在肠道内大量增殖,或当采食饲料过多而滞留于胃肠内,消化道蠕动不足,饲料、气候及环境的突变导致猪只抵抗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道内原有的产气荚膜梭菌大量繁殖而发病。产气荚膜梭菌繁殖后,产生大量气体,不能及时从肛门排出,使胃肠鼓胀,压迫心脏和肺部,导致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猪窒息死亡. (2)产气荚膜梭菌可通过分泌多种外毒素或酶类产生致病作用,在消化道内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原毒素经胰蛋白酶激活变成为外毒素,外毒素进入血液,一旦毒素含量超过猪的耐受力,猪就会死亡,若毒素含量和猪的耐受力持平,在很长时间内猪会停止生长发育。 【临床症状】 (1)患猪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为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 (2)腹部鼓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至废绝、精神沉郁。 (3)神经症状,盲目行走,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沫,四肢划动,肌肉颤抖、怪叫、呻吟。 (4)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恶臭味,仔猪表现为红色痢疾,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排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 (5)有的无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死亡后可见腹部胀气。 【病理解剖】 (1)最常见:胃肠高度鼓气,胃扭转或扩张,胃粘膜脱落并有严重出血性炎症,肠管胀大发亮,粘膜脱落,腹水增多呈茶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2)脾脏肿大2-3倍,严重瘀血 (3)个别病猪有心肌出血、心包积液、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肾有散在出血点。 (4)淋巴结、腹股沟及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 (5)胸腹腔积液并呈黄色,变软变薄 【防治措施】 预防:抗生素只对产气荚膜梭菌本身起作用,对其释放的毒素无任何作用,采用有效合理的预防措施的意义大于治疗。 (1)本病发生与环境卫生有直接关系,故猪舍粪便及时清理,栏舍定期消毒,消毒间隔2-3天后在栏舍内喷洒护舍安,往后每周喷洒一次,能促进益生菌在猪舍内部、动物体表及肠道内的繁殖,快速分解舍面残留有机物,干燥舍内环境,吸附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抑制猪舍有害微生物的增殖。 (2)合理配置日粮,保证饲料原材料质量,禁用霉变饲料或突然更换饲料。配置育肥猪日粮时可在饲料中添加0.5%大壮素,消除亚临床霉菌毒素对机体的抑制,增加猪只抵抗力。配置母猪日粮时选用部分低能、粗纤维含量高的原料、青绿饲料等促进猪只胃肠蠕动。 (3)猪场若常爆发此病,可在冬春季节,在饲料中添加甲硝锉200g/吨,连喂3-5天。可起到较好预防效果。 (4)疫苗免疫:对怀孕母猪用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仔猪必要时20日龄可加免一次。 治疗:平时注意观察猪群,及早发现患病猪,及时进行抢救。 (1)用30mg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注(促进胃肠道运动,提高胃肠道及食管括约肌张力和收缩度),防止胀气加剧,可静脉注射甲硝唑杀灭魏氏梭菌。(怀孕母猪慎用,易导致平滑肌收缩而发生流产)。 (2)在发病时用特异性魏氏梭菌高免血清配合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或配合林可霉素+地塞米松+复合VB肌注。同时猪舍人工矿泉盐20克,也可肠内推入松节油(治疗气胀并促进血液循环)。 (3)氯化铵甲酰胆碱(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10ml+氨基比林20ml+青霉素400万单位混合肌注。 总结:魏氏梭菌呈地方性散发流行,不常见,但发病短,死亡率高,且常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如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混合感染使猪魏氏梭菌更加严重,生产中应加大对它的防控。 (责任编辑: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