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可持续畜牧生产(SABRE)课题的子课题“通过最先进的基因组学实现可持续性动物育种”的最终报告解释了如何应用最新的基因组学工具在育种过程中减少公猪异味问题。 公猪异味是某些未去势公猪的肉中的一种异味,主要由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化合物含量高造成。本项目利用最新的基因组工具,以便找出造成未去势公猪肉中异味的遗传机制,最终目的是通过育种来消除公猪异味。 影响公猪异味的是什么? 一小部分(5-15%)公猪的肉烹制后会有一种令人不快的气味和口味。因此在许多欧盟国家,雄性仔猪出生后不久都需要阉割,以避免公猪异味。 未去势公猪的应用可大大提高猪肉生产的可持续性。如果不进行阉割,动物福利会改善。此外,因为公猪的胴体更瘦,饲料转化效率更高,因此还能节省225万吨饲料。然而,消费者需要我们确保猪肉的品质、气味和口味良好。未去势公猪肉中造成异味的主要化合物是雄烯酮和粪臭素。雄烯酮是性成熟之后睾丸产生的一种甾体激素,气味闻起来象尿。粪臭素是后段肠道的细菌产生的,闻起来象粪。这些物质如果不能被肝脏完全代谢,就会储存在脂肪中。公猪异味是可遗传的,因此通过选育粪臭素和雄烯酮水平低的品系,就可以免去阉割的必要,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畜牧生产,并最终禁止阉割。 减少公猪异味的研究 通过最新的基因组学工具对公猪异味的遗传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公猪异味组分的小型定义基因区(QTL,数量性状基因位)进行了绘制。这样就能够针对这些基因区进行选育,作为阉割的替代方案。 全基因组搜索 采用最新研发的SNP技术,Illumina 60K 串珠芯片,在不同猪品系的全基因组范围内对雄烯酮和粪臭素有关的基因标记(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搜索。对来自丹系长白法系大白、以及来自挪威的杜洛克父系和长白父系的9000多头动物的全部染色体范围内的SNP进行了全染色体组关联分析。 粪臭素之于雄烯酮 对粪臭素和雄烯酮积累方面的复杂遗传机制进行了研究。粪臭素与雄烯酮之间存在弱遗传相关(0.27)。这显示,观察到的变异是由不同的遗传因素造成的。识别出单个SNP对粪臭素和雄烯酮的影响,这可以对不同品系当中的大部分遗传变异做出解释。尽管这些SNP的效果在不同品系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但它们有助于识别出那些继承了非常高(或低)水平的雄烯酮和粪臭素的仔猪,- 甚至在它们达到性成熟之前就可以实现。此外,通过这些SNP,可以挑选合适的种公猪,让它产出的肥育后代形成公猪异味的风险得以降低。 育种工具 2010年底启动了验证研究,调查这种技术在其它品种中的效果。该项研究开发出了专用于育种的、成本效益高的SNP。最终,应能找出造成公猪异味方面重要区别的关键基因。 成果 发现未去势公猪的公猪异味的遗传机制有助于: 1、通过基因标记加快无公猪异味选育的进度 2、通过挑选种公猪来减少商品猪的异味 3、为特定市场选择适合的品系 4、采用未去势公猪可改善饲料转化效率,节约资源 (责任编辑:小龙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