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正常体温为38~40℃,通常指的是肛门温度。当外界气温高、运动和进食后、母猪在分娩前后以及仔猪的体温稍高,或暂时发生变化,但若持续地超过40℃以上,则为发热。
猪体温保持恒定,主要是通过产热和散热的两种作用互相协调,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视丘下部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各种反射作用进行体温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发热和单纯性体温升高是不同的。前者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机能紊乱,产热和散热过程不协调而引起的;后者是指动物在重度劳役、剧烈运动或日光长时间暴晒和环境气温过高时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体温升高,在停止使役或改善环境后,即可很快恢复正常体温,如日射病和热射病均属于此类。
发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是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同时肌肉收缩增强,肝、肌糖元分解加速,使产热增多。这时病猪有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心跳、呼吸加快,寒战, 喜钻草堆等表现。不同的疾病,体温升高的速度不一致,如猪丹毒、猪肺疫等病,体温上升很快,而猪瘟、副伤寒则较慢。
(2)高热期 此时产热和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维持平衡,散热过程开始加强,皮肤血管舒张,产热过程也不减弱,所以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病猪表现皮温增高,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尿少黄短。不同疾病高热期持续的时间不相同,如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病持续时间较长,而伪狂犬病则仅数小时或不超过1天。
(3)退热期 由于机体的防御机能增强或获得外援(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病猪的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大量排汗、排尿,产热减少。如果体温迅速下降或突然下降,则为骤退,可引起虚脱甚至死亡,而逐渐下降,则预后良好。
发热的分型
分型的方法有多种,为了便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现介绍以下两种方法。
(1)按病猪体温升高的程度分
①微热 超过正常体温1℃左右,即在40~41℃。常见于某些慢性传染病,如慢性猪瘟、副伤寒等,也见于乳房炎、胃肠炎等局部感染的疾病。
②中热 超过正常体温1~2℃,即41~42℃。见于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如急性猪瘟、流感等,也可发生于肺炎等局部器官的感染。
③高热 超过正常体温2℃以上,即42℃以上。一般认为某些急性、细菌性感染的猪病都可见到如此高的体温,如猪丹毒、猪肺疫等。
(2)按病猪的热型曲线分 热型曲线,是指每日两次测得的病猪体温数值的连线。
①稽留热 当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持续数天不变,或温差在1℃以内,这是由于致热原在体内持续存在并不断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结果。可见于猪瘟、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②弛张热 其特点是体温升高后1昼夜内变动范围较大,超过1℃以上,但又不降到常温。见于急性猪肺疫、猪丹毒及许多败血症。
③间歇热 病猪的发热期和无热期较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如败血型链球菌病及局部化脓性疾病。
④不定型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也无规则,温差有时极其有限,有时却波动很大。多见于非典型猪瘟及其他非典型传染病。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及治疗原则 发热在一定限度内是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措施,短时间的中度发热对机体是有益的。因为,发热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活性,帮助机体对抗感染,而且还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提高机体对致热原的消除能力。此外,还可使肝脏氧化过程加速,提高其解毒能力。
但长时间的持续高热,对机体危害大,首先使机体分解代谢加速,营养物质消耗过多,消化机能紊乱,导致机体消瘦,抵抗力下降,又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发生损伤,引起病猪精神沉郁,以至昏迷,或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后果。
发热病猪的治疗原则如下:
第一,发现发热的病猪立即隔离,对被污染的环境要进行彻底消毒。
第二,在没有弄清病因之前,只要不是过高的发热,一般不要随意使用退热药。
第三,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注意补充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电解质(无机盐类)、b族维生素、维生素c,为纠正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等。
第四,在退热期,为防止虚脱,要注意保护心脏的功能,必要时可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
第五,加强护理,避免各种应激,特别要注意环境温度、湿度和通风三要素。喂以易消化吸收和可口的青绿饲料或糖类较丰富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