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各种年龄猪只都可发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且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甚高[2-3],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给养殖户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在我国各省市区常有该病的流行[4]。附红细胞体是一种条件性致病因子,正常情况下常和猪只保持一种平衡,当猪只受到应激时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5]。现将2008年接诊治疗猪瘟病毒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8年年初,陕西某区一规模养猪场,饲养的已进行过免疫注射的200余头后备猪,突然发生高热持续不退,食物废绝,耳边发绀,经对症治疗疗效甚差,死亡20余头,畜主带病、死猪前来就诊。
2 临床检查
病猪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体温40.5 ℃~41.5 ℃,可视黏膜黄白,耳朵周边发绀,腹部皮肤有淤血斑,走路摇摆,四肢无力,尿少发黄,粪便干硬。
3 尸体剖检
病猪全身不同程度发红,皮下出血、淤血,腹部尤为严重。剖检可见胸腹腔淡黄红色积液;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肺有局灶性淤血水肿;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呈土黄色,有少量灰白色坏死灶。脾边缘有梗死点,表面有一层假膜,呈蓝灰色,胆囊肿胀,胆汁浓稠。心、肾苍白,松软。淋巴结有水肿现象。皮下脂肪有不同程度黄染。
4 实验室检查
耳静脉采血,分别进行猪瘟和血液原虫检查。
4.1 病猪血清用猪瘟金标层析快速检测卡检查[2],结果显示阳性。
4.2 取病猪耳静脉血涂片,姬姆萨染色,进行血液检查。其镜检可见视野中红细胞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其红细胞表面有多个环形、球形和卵圆形紫红色虫体,当调动微螺旋时,虫体有遮光性。一个镜检视野中虫体数在5个~11个,平均为7.3个。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例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确诊该猪群为猪瘟病毒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6 治疗
6.1 全群所有猪以10倍量猪瘟弱毒疫苗紧急注射,并辅以黄芪多糖粉全天饮水。
6.2 对发病猪只采取以下方案进行治疗
6.2.1 每50 kg体重猪用200 g/L长效土霉素注射液10 mL/头,100 g/L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10 mL,再加2 g/L黄芪多糖注射液10 mL/头,每天各1次,交替注射,连用5 d。
6.2.2 盐酸丫啶磺注射液隔日注射一次,每次2 mg,连用 3 d。
6.2.3 贝尼尔注射液7 mg/kg体重,做肌肉深部注射,连用1周。
对病情严重的病猪加以口服补液盐和多维饮水。对个别贫血严重猪只注射生血素和维生素。
通过上述方案治疗,全群病情趋于稳定,3 d后再无死亡发生,皮肤红色斑逐渐减退,大部分病猪呼吸、体温恢复正常,开始采食,1周后全群病情得到控制。
7 体会
7.1 猪瘟的病情复杂,症状多种多样,且常会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养殖场一旦发生猪瘟,迅速做出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7]。
7.2 猪瘟是一种接触性和高致死性疫病,防控工作特别重要,平时除做好饲养管理,保持圈舍良好通风和卫生条件外,做好消毒工作,严格控制闲杂人员进入更重要。
7.3 加强药物预防
要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疾病流行期进行,最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用药。既要注意投药配方的合理性,又要注意用药剂量,避免盲目投药,以防药物产生耐药性。
7.4 重视疫苗免疫
一是加强防疫意识,根据当地的常发病和多发病流行特点,随时调整免疫程序,及时做好各种疫病的防疫。二是防疫措施要合理、规范,尽量做到防疫程序化[8]。此外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定期进行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抗体水平制定免疫程序,以确保猪场安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