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耳病已成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第一大疫病
2006年以来,我国流行的蓝耳病主要由高致病性毒株引起,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使我国养猪业经受了一次沉重打击,损失巨大,而且该病在我国还有继续肆虐的趋势。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株仍是目前的优势流行毒株,其主要呈现出广泛的组织侵害性,造成呼吸、生殖、免疫、消化、神经系统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新发病猪场和猪群呈现出与前两年发病猪一致的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很高,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仍是发烧(因此人们称之为“无名高热”,但是目前该病的病原已经非常明确,所以不提倡再叫“高热病”)。除此之外,猪只还会出现呼吸道、消化道(腹泻)、神经症状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症状。
该病的发病率在50%~100%,病死率在20%~100%,母猪和后备种猪也呈现高感染率的特点;哺乳仔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往往反复感染和发病, 不同的猪场发病情况有所差异。
2.猪圆环病毒病较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广泛流行,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率在我国也呈上升趋势,从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甚至高于猪蓝耳病病毒,成为与猪蓝耳病合并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自2006年以来,流行的猪病疫情中,蓝耳病是元凶,而猪圆环病毒病扮演的是帮凶的角色,如果没有圆环病毒的合并感染,猪蓝耳病也不会出现如此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由于消毒剂对猪圆环病毒2型无效,所以圆环病毒的感染更是不可忽视。
目前猪圆环病毒2型(PVC2)在我国已呈现出感染日龄早(产房哺乳仔猪即可感染)、感染率高(血清阳性率高、病死猪组织样本PCV2检出率高,几乎达100%)、与蓝耳病病毒的双重感染率高的特点。
3.猪瘟呈散发,但危害仍很大
猪瘟和猪蓝耳病不同,其毒株变异不快,使用疫苗免疫效果很好,目前该病虽然散发,但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和免疫失败有关,如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加之饲料霉菌毒素的污染,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接种效果,使猪群出现免疫失败。除此之外,受到猪场环境中猪瘟野毒感染、猪瘟疫苗更换以及猪瘟疫苗质量等影响,也可导致猪群免疫失败。
另外,目前不少猪场仍存在猪瘟隐性带毒猪,特别是带毒母猪,使猪瘟的疫源难以清除,造成母-仔传播,在哺乳仔猪保育猪的阶段就可能出现散发性疫情。
4.病原多重感染仍是目前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
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是近几年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其病原不外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肺炎支原体、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其中以蓝耳病或圆环病毒病的双重感染最为严重,由此造成猪群产生双重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
在这些病原中,猪肺炎支原体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猪场,但是只要没有蓝耳病或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其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目前虽然猪流感的危害并不严重,但是该病却呈现发病猪群增多、流感病毒种类增多、复杂性加剧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5.猪群的细菌性疾病十分普遍
猪场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而继发性是猪场细菌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如目前对于猪蓝耳病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上已很难做出诊断,因为该病往往是已经继发多种感染,对于这种情况,在治疗时必须分清哪些是原发病,哪些是继发病,只有这样才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是存在于环境中的病原菌,如不注重环境消毒,一旦相邻的猪场发病就会造成外源性感染,有人可能会认为别人的猪发病我控制不了,大环境也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控制猪场及其周围的小环境,比如定期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母猪-仔猪之间的传播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比如刚出生几天的小猪就出现副猪嗜血杆菌或链球菌的感染,这种情况一定是在产房感染的,所以一定要注重产房的消毒措施,切断母-仔之间的传播途径。
另外就是猪只之间的相互传播所引发的外源性感染,所以对于发病的猪只一定要及时隔离。
内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往往是由动物带菌引起猪只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如在没有蓝耳病之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只是以一种正常菌存在,不会引起发病,但在发生了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以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率比以前升高了很多,其原因和病毒病没有控制好有很大的关系。在国外,细菌病的发生就比较少,原因之一就是国外没有猪瘟。
有的专家认为副猪嗜血杆菌也存在致病性,原因是人工感染也会发病,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细菌感染不可能有人工感染那么大的量,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志明: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混感有一定规律
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措施及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的广泛实施,使得其发病率大大降低,与2006年发病之初相比,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具体如下。
1.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呈现非典型化
由于该病的临床特征和剖检变化呈现非典型化,使得其临床诊断难度增加,单纯用肉眼很难进行诊断,一般必须结合实验室诊断(RT-PCR、病毒分离鉴定等)才可确诊。与2006年、2007年上半年发生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猪体温相比,当前发病猪的体温升高幅度也相对较低,一般在4l℃以下;剖检时内脏器官损伤和出血程度有所下降,病变组织器官主要为肺脏、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其它组织器官的损伤和病变程度较低。
2.混合或继发感染加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生时,与其它病毒病和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加剧,特别是与细菌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病例增多,且发生混感是加快病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兽医临床上,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猪瘟共同感染的比例有所升高。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养殖场因猪蓝耳病的隐性、持续性感染或使用猪蓝耳病活疫苗不当等原因造成猪体免疫抑制,从而导致猪群其它疫苗(猪伪狂犬、猪瘟等)免疫失败。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病例中,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猪链球菌、仔猪黄白痢等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病例较多。
目前猪场的混合感染有一定的规律性,冬春季节多与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夏季以弓形虫、附红细胞体的混合或继发感染为主。这就提示,在临床上治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感染时,用药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日常药物保健要加强对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并要注意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做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并筛选出敏感药物。
3.发病猪死亡率明显降低,治疗效果较以前好
经实践研究表明,只要能够对发病猪场坚持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并使用合适的药物控制继发感染等科学防控措施,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猪场平均死亡率一般会控制在30%以下;发病猪和死亡猪也多为乳猪和保育猪,成年猪较少发病死亡。
4.发病时间不分季节性
该病的发生不再只限于当初的高温、高湿季节,而是全年四季均可发生;其发生和流行多呈现散发、点发特点和地方性流行。
河南省兽医院陶顺启:
各生长阶段猪瘟的发病特点
1.妊娠母猪后期发病
妊娠母猪在每年的7~8月份,因热应激等原因容易发生猪瘟,其它季节也有发病,且多继发于蓝耳病,常伴发传染性胸膜肺炎、附红细胞体等疾病,妊娠母猪往往在后期发病。
主要临床特点表现为病猪体温升高(40.5℃以上),精神差、嗜睡、粪便呈球状、眼结膜潮红、眼睑发绀,发热时食欲差。使用退热药后,体温一般会降至正常,且有一定食欲,但药效失去作用后往往又出现反弹,导致食欲下降。在此应注意,如果混合感染有蓝耳病等疾病,虽然体温会降至正常,但常常是仍没有食欲。
在感染猪瘟时,伴发蓝耳病的母猪流产后,体温仍会居高不下,病情不见好转;单纯蓝耳病引起的母猪流产后,体温一般在l~2天后即会恢复正常,食欲也会恢复,这一点对判定妊娠母猪有没有感染猪瘟有临床意义。
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病母猪精神高度沉郁,耆甲部毛囊出血,后腹臀部有指压不褪色的紫红色瘀血斑,血斑不凸显于皮肤表面,区别于圆环病毒引起的瘀血疹块,有的母猪出现黄疸、贫血症状,常常伴发附红细胞体病。
2.带毒母猪正常产下的仔猪1周后发病
这是当前规模猪场猪瘟的主要流行表现形式,其临床特征是刚产下的仔猪正常,1周后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顽固性下痢,整窝发病,一般不见水平传播。发病仔猪拉稀的同时逐步出现衰竭,被毛发焦,眼流出脓性分泌物,时常分泌物呈暗红色,耳发紫,后期耳尖干枯坏死,身上常见出血紫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下有米粒大小的紫点。最后一对乳房基部瘀血,为其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3.保育猪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保育猪发生猪瘟主要是由于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发生后引起的免疫抑制,或者是进行蓝耳活苗免疫过早,即与猪瘟疫苗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而影响了猪瘟的免疫。这一阶段的临床症状特点是断奶仔猪渐进性消瘦、打堆、粪便干、时不时出现拉稀症状,粪便腥臭难闻、眼屎多、淋巴结肿大、后躯无力,常和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等混合感染,往往以死亡而告终。
此外,外购猪只主要来源于千家万户,疫苗免疫情况不详,往往会在亚临床健康状态下经长途运输后因应激而发病,一般呈多病原混合感染状态,一旦发病多呈现出高的死亡率,并且出现典型猪瘟症状。
此外,需要注意的还有2点,第一是猪瘟在高致病性蓝耳病中充当了杀手,从河南省兽医院接诊的病例来看:2006年发生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猪瘟病原阳性率占46%、2008年猪瘟病原阳性率占62%;
第二,近几年,一些规模猪场常在冬至以后出现一种低温综合征,发病日龄主要集中在妊娠母猪的中后期,在考虑到蓝耳病持续性感染、附红细胞体等因素外,母猪感染猪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发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降至正常体温即38.5℃以下,厌食,粪便干、并带有肠黏膜,喜卧,用樟脑磺酸钠、肌苷、ATP、细菌色素C等对功能性低温有效的药物,有一过性升到正常温度的作用,但停药后体温仍降到正常体温以下,病程2~3周,发病猪死亡率在10%~30%。
江苏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张小飞:
猪呼吸道疾病多以混感出现
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近年来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密切相关,如2002年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发生的“无名高热”,以及2006年全国较大范围发生的“高致病猪蓝耳病”,临床和试验室的诊断结果表明,80%以上的发病猪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关。
猪呼吸道疾病往往是疫病爆发的传染源,该病不仅会造成猪群的直接发病、死亡,而且还会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使易感菌容易入侵,从而成为其它疫病的传染源。
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因非常多,病原性因素主要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环境因素主要是卫生、饲养密度、通风等,同时还有营养不足、饲料霉变、免疫抑制病等引起的猪群免疫力低下。由于多病因、多因素感染造成了猪呼吸道疾病的多发。
猪呼吸道疾病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如病毒与病毒、病毒与细菌、细菌与细菌之间的双重或多重感染。感染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后的猪只,常常继发或混合感染猪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使猪只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
猪群发生猪呼吸道疾病时,普遍存在一些原发性感染疾病,一旦有继发感染则可加重临床症状和病情,导致猪群的死亡率升高。
此病往往发病急、传播快,因为有的病原是经空气传播的,如猪蓝耳病、猪流感等。
另外,呼吸道疾病根除困难,很多情况下往往由急性转变为慢性,如气喘病、蓝耳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