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种猪的淘汰原则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畜牧人论坛

一、公猪的淘汰原则
公猪的淘汰分为自然淘汰和异常淘汰。自然淘汰通常是指对老龄公猪的淘汰,包括由于生产计划变更、种群结构调整、选育种的需要,而对公猪群中的某些个体进行针对性的淘汰。主要有衰老淘汰和计划淘汰两种。衰老淘汰是指生产中使用的公猪由于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年龄或使用年限较长(超过3年),年老体衰,性欲下降,精液品质不好,则应该淘汰。计划淘汰是指为了适应生产需要和种群结构的调整,对在群公猪进行数量调整、品种更新、品系选留、疫病净化等,则应对原有公猪群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留和淘汰。
异常淘汰是指由于生产管理不当、使用不合理、疾病的感染或生理缺陷等因素造成的青年公猪在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而被淘汰,原因主要有:
1.性欲低下,经调教及药物处理仍无改善的后备公猪应及时淘汰;公猪由于过度使用或饲料中维生素A、E、矿物质等引起性腺退化、性欲低、厌配,经过加强饲养管理,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添加,适当的运动仍没改善,则淘汰。
2.睾丸器质性病变(肿大、萎缩)的公猪,经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没有恢复正常的应淘汰。
3.精液品质差,与配母猪产仔数少的公猪应淘汰。
4.患过细小病毒、乙脑、伪狂犬等疾病的公猪应淘汰。
5.公猪由于运动、配种或其他原因(如裂蹄、关节炎等)造成肢蹄损伤,使公猪不能爬跨或爬跨时站立不稳,失去配种能力,经过治疗后没有改善的,则应淘汰。
6.公猪体况过肥或过瘦造成配种困难的,经过处理后,仍然没有明显改善者,则淘汰。
7.某些公猪形成恶癖,如自淫、咬伤母猪、攻击配种员等,应淘汰。
二、母猪淘汰的原则
母猪群要保持合适的年龄和胎次结构,才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性能。理想的胎次结构为:后备母猪和第1胎次母猪比例为30%,2-6胎次母猪的比例为45-55%,6胎次以上的母猪比例低于20%(8胎次以上的母猪比例低于5%)。
母猪的淘汰分为自然淘汰和异常淘汰。自然淘汰,包括衰老淘汰与计划淘汰。衰老淘汰是指母猪使用年限太长,生产性能低于平均水平,则应淘汰。计划淘汰是指由于生产计划的变更、引种、换种、疾病等原因,对生产性能底下或患病的母猪进行淘汰。
在生产中引起母猪异常淘汰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繁殖障碍、遗传缺陷、肢蹄病、乳房炎、子宫炎等。
1.后备母猪达不到选留的标准,则应淘汰。
2.后备母猪长期不发情,经处理后无效者淘汰。
3.母猪产后不发情(超过三个情期)或者连续3次配种都配不上,则淘汰。
4.连续2次流产的母猪,则应考虑淘汰。
5.能发情、配种,但是生产性能低下,连续3胎产仔数少于4头,排除配种、管理原因后,确认是母猪本身的原因,则淘汰。
6.母性差,泌乳少,易压死仔猪,或患咬、吃仔猪的恶癖,则应淘汰。
7.患细小病毒、乙脑、伪狂犬等繁殖性疾病,患乳房炎、子宫炎、阴道炎等经治疗无效的母猪,则应淘汰
8.出现肢蹄疾病,久治不愈,严重影响生产的母猪,则应淘汰。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种猪 淘汰原则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