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高速发展,不少地方出现了来势猛、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猪败血型链球菌病,对养猪业的发展威胁很大。某猪场保育小猪从5月份起断断续续发生猪只似仔猪水肿病急性死亡病例,到10月份达到死亡高峰。经专家现场观察及实验室检验最终确诊为仔猪败血型链球菌病。
流行情况
该场实行全进全出方法,在仔猪25―30天龄一次性断奶转入保育舍。仔猪大小、强弱相差较大,当时保育猪刚好是存栏高峰,空栏不足一星期又要进下一批猪。断奶猪养至10天左右开始发病,到14―19天达发病高峰,21天后基本停息,发病率大约为16%,最高峰时达19%―20%,病死率级高。
临床症状
在表面健康生长肥壮的猪群,头晚未见任何症状,但第二天早晨可见到个别猪只死亡,肥壮的仔猪死亡率高(注:晚上10天时巡察少发生,即意味着死亡多在下半夜),症状缓和的病例不论在白天夜晚都有发生。最急性发病病例,则病情发展较快,无论用药与否多在1―2小时内死亡,眼睑水肿(眼球怒张暴突)、步态不稳、软瘫、趴地或向前冲或转圈运动,卧地时四肢划动呈游泳状,最后嘶叫一声倒地而死亡(有个别死前天然孔流出暗红色血液)、呼吸困难(个别张口呼吸),呼出气带有嗅味。废食、厌饮水。体温39・5℃―41℃左右,以40・3℃―40・7℃常见,在衰竭期往往在腹下、四肢下端、颈及耳呈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
病理变化
最急性:尸体外表多正常,气管和支气管充血,腔内充满白色或淡红色泡沫,肺门淋巴结水肿,其余没有特异变化。
急慢性:胸、腹及四肢下端呈紫红色或有斑点状出血,血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较为明显,覆盖一层胶冻样物,有的切面有坏死,脾肿大,呈暗红色或紫蓝色,胰脏肿大,胆囊半壁个别水肿;有的小肠粘膜和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
诊断
因发病初期以最急性病例居多,猪只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都很似仔猪水肿病,故而一直被作为仔猪水肿病防制及治疗,在断奶前3天每头仔猪注2头份仔猪水肿苗,断奶后在料内拌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及抗菌药物,但收效甚微,经多次送发病的仔猪到华南农业大学解剖检查及实验室细菌检验,最终确诊为仔猪败血型链球菌病。
预防和控制
1、改变疫苗的免疫程序:在断奶前3天每头仔猪注射0・5头份猪链球菌活苗(冻干苗),在断奶后32天每头仔猪再注射1・5头份;经产母猪间隔4个月注一次(2头份/天)。方法:按每头份加入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溶解,按需量皮下注射。
2、仔猪断奶时,即按每吨料加入四环素250克,连续饲喂2周,后再按每吨料加入培氟沙星125克再饲喂2周。
3、把保育舍较大的仔猪提前一批次转到育成舍,以便有两星期的空栏消毒期。
4、对每批次的空栏用清洗机彻底冲洗干净,喷洒4%NaOH溶液(内加少许CaO),墙壁再用30%CaO水喷洒,隔天把栏面再冲洗干净,再喷1―2次酸类或氯制剂后再放猪。
5、每周安排在星期
二、四下午用气味较低的广谱消毒剂交替应用对猪喷雾消毒。
6、对分娩舍断奶的仔猪,过小、过弱,最小体重没达到5・2公斤的实行寄养不再转入保育舍,以缓冲保育舍的密度。
7、发现病猪挑出放到保育舍最后的一间栏治疗(以减低带菌机会),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及认为带菌母猪应及时淘汰。
治疗
1、对病猪用冰针+青霉素+地塞米松+庆大霉素肌注,一日一次,连用3-5天。
2、对出现神经症状的猪除采用上药外,另用艾绒炙山根、锁口、肚口、百会穴位或者用青蒿散拌料预防治疗,效果非常不错。
小结与体会
1、此场的保育小猪经确诊并采取上述措施后,到次年2月仔猪链球菌病逐渐得以控制。
2、饲养密度过高,栏舍空气没得到很好的流通,空栏消毒时间短易染发本病。
3、此场创办较早,栏舍的设计与饲养存栏量不协调,造成存栏高峰时密度大,管理不善,易传染发生本病。
4、猪场实行承包责任制,班组各自为政,认为哪一方面有利可图就往哪方面发展,养母猪的为了赶胎次,增加产仔猪,就算个体比较弱小的仔猪都转到保育舍,而养育成猪的又要挑选体格健壮、达到认可体重的才能转到育成舍去,从而造成仔猪出不了群,导致密度过高,加上环境的恶劣,仔猪体弱,就更易感染此病。
5、对病猪治疗意义不大,应以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