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仔猪消化道疾病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互联网

    1、仔猪常见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1.1仔猪黄痢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出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常发生于3日龄内的仔猪,呈地方流行性。产仔季节发病多,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很少发生呕吐,排黄色稀粪。病程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猪场卫生条件不好,仔猪聚集互相窜动,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1.2仔猪白痢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出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10~ 20日龄的仔猪,发病季节不明显,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无呕吐,排白色糊状稀粪。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一些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如更换饲料、气候下降等。

    1.3仔猪红痢 由于病原体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多种毒素及活性物质引起的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于l~3日龄的初生仔猪,一周龄以上很少发病。产仔季节中一旦发生本病,经常不断发生,但各窝发病率相差很大,有的全窝发病,有的仅少数发病。仔猪感染后病程短,病死率高,可达100%,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猪舍。

    1.4仔猪副伤寒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以肠炎和持续下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1―4月龄的猪,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急性败血症,剧烈腹泻,慢性反复腹泻,皮肤出现紫斑。在饲养管理不良的条件下可暴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两季气候寒冷、剧变、多雨的情况下发病率高。常与猪瘟、猪气喘病等混合感染。

    1.5猪痢疾 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肠道内的其他微生物也参与本病的致病作用,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多发生于2~4月龄的猪,发病季节不明显。传播缓慢,流行期长,易复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体温基本正常。粪便混有多量胶冻样黏液及血液。

    1.6猪传染性胃肠炎 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常见于寒冷季节,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初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稀粪,迅速消瘦、脱水。大多数病猪可在短期内康复。

    1.7猪流行性腹泻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流行和症状的特点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但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死率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1.8猪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肠道病原。多是l―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常发生于寒冷季节。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但较轻且缓和,排黄白色或灰暗色的水样或糊状稀粪。

    2、综合防治

    2.1建立严格的消毒机制 圈舍环境要彻底消毒,减少母仔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母猪产房要彻底清扫、冲洗、消毒,产房门口应设立消毒池、消毒室,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要进行严格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要对其体表喷淋、刷洗、消毒,临产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和外阴部,以减少母猪对仔猪的污染;每周要对圈舍进行(1~2)次带猪消毒。

    2.2做好怀孕母猪饲养 这是增加初生仔猪体重以及提高仔猪抗病能.力的第一步。这项工作从母猪妊娠前期开始。母猪妊娠0~ 30d,母猪控制在1.8~2.Okg/d・头;30d后,母猪控制在2.0~ 2.2kg/d/头,分2次饲喂;到妊娠90。95d时开始增加饲喂量,根据母猪体重大小,母猪控制在3~ 3.5kg/d/头。加料时间延续到妊娠112d结束。母猪舍温度应控制在15~22℃,湿度50%~80%。母猪产前l周饲喂哺乳母猪饲料,为了产前减少腹压,防止难产和产后厌食,在产前的2~ 3d应适当减少饲喂量,母猪生产当天不喂料,第2天开始少给料,产后7d恢复正常给料。

    2.3免疫接种 在流行季节前50d和20~30d进行2次或一次的全群免疫接种。疫情稳定的猪场,可使用灭活苗进行接种,而疫情不稳定的猪场或受疫情威胁的猪场,可以使用活疫苗进行接种。对于发病的猪场应立即采取活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同时采取对症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2.4做好仔猪管理工作 仔猪出生后2~3d要及时补铁,仔猪出生后生长迅速,需水量较大,常会感到口渴,要及时给仔猪准备干净的饮水。尽早让仔猪吃饲料,这样做既能锻炼仔猪消化能力,又能避免仔猪到处啃食,减少感染病原菌的机会。在仔猪出生后5。7d开始增加饲料,让仔猪自由舔食。给仔猪喂料要少给勤添,6~8次/d。仔猪断奶后继续饲喂哺乳仔猪饲料1周左右,断奶后5―7d内要控制仔猪采食量,喂到八成饱即可,当仔猪完全适应后,再增加饲喂量。

    3、小结

    以上对仔猪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以及主要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比较和探讨。在仔猪传染病爆发的具体案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灵活的制定防治措施。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